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当中,提出滨海新区已成为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是“增长极”首次作为一个概念出现在政府文件当中,它标志着增长极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并开始参与到国民经济的研究与决策过程当中。
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年)提出来的增长极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完善和发展,现已基本成型,其核心结论有二:一是经济发展无论从空间尺度(区域)还是从非空间尺度(产业部门)来讲,其发展都是非均衡的;二是增长极通过自身的发展,通过聚集和扩散效应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增长极战略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增长级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理论研究上,多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的“中国版”增长极理论,如点轴开发理论、“牛肚子”理论、中心城市理论等;在实践上,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泛珠的建设等都体现了“中国版增长极理论”。不过,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活动的指导,基本上都以新古典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角度为基本假设的,少有从新经济地理学(或空间经济学)角度研究增长极理论的。本文试图将空间因素纳入增长极理论的研究,探讨了增长极的形成机制和增长极发展的根本动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试图把空间因素引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模型中,新经济地理学成了区域经济学向纵深拓展的全新视角。当克鲁格曼建立著名的核心一边缘模型(CP模型),把空间的概念引入到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当时,这种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有关理论模型和观点,以局部溢出模型为基础,证明了增长极的形成机制为“经济增长率→资本集中→市场规模→创新中心→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命题,并根据所证明的命题,总结出了增长极具有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大、市场规模大、区域创新中心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同时,本文还得出了富有政策性含义的结论:首先,在每一轮循环的过程当中,知识积累是上述四个因子循环累积的根本动因,故经济增长极的起始核心因素在于知识积累以及知识在区域内的溢出(外部性、共享性);其次,要有在以知识溢出为基础的通畅的循环关系,如果不存在这个因素,那么可以培养增长极,但它无法持续下去,而知识的积累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因此,强化区域内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集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再则,要形成这种循环累积因果链,则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加速这种循环累积过程的进行,是增长极不断自我强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正日趋完善,在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上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主张,但是实证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的实证研究多是基于西方发达地区或国家(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而展开的。本文以滨海新区为例,运用上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论证了其在国内经济系统当中已经具备了增长极的四个特征,并论证了滨海新区经济的增长与区域内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呈正相关性的命题。
文章的最后,结合滨海新区作为我国北方的经济增长极,提出了有关加强人力资本集聚和知识积累,寻求实现滨海新区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加大人才吸引、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研发成果转化速度,提高知识可获性:另一方面,着力培育区域文化、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提高自主吸收能力引入竞争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