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港滩海白唐马沿岸带北起驴驹河,南至马棚口,西以海岸线、过路水面和海堤为界,东达海图 2m 水深线附近,构造上位于北大港潜山构造带东翼倾没端,包括白水头、唐家河、马东-马东东、马棚口四个局部构造,勘探面积 300km2。滩海地区中浅层是指埋深在 3500m 以上的地层,在白唐马沿岸带包括上第三系的明化镇组、馆陶组和下第三系的东营组和部分沙一上。本次以唐家河油田为例,对大港滩海白唐马沿岸带中浅层主要含油层系油气来源及成藏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明确大港滩海白唐马沿岸带中浅层主要产油层系油气的来源,探讨各主要产油层系油气的运聚、成藏期次与时间,为建立研究区中浅层典型油气藏成藏模式提供油藏地球化学依据。 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碳同位素、色谱、色谱-质谱等地球化学测试技术、岩石常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图象分析、铸体薄片分析、透射单偏光观察、荧光显微镜分析、冷热台分析等方法与技术。 通过唐家河油田中浅层各层系原油及白唐马沿岸带所有层系烃源岩样品的碳同位素、色谱、色谱-质谱等地球化学分析,选取δ13C、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参数即 G/ C30H、O/ C30H、Ts/Tm、ααR C27/C29、ααR C28/C29、C3122S/(S+R)、C2920S/(S+R)等进行油源综合对比,结果表明,唐家河地区中浅层各层系原油来源于深层沙三及沙二烃源岩,而沙一段和东营组的贡献不大。考虑到沙二段烃源岩厚度小,生油能力有限,认为唐家河地区沙三段烃源岩是该区油气的主要母质来源,但不排除有沙二段烃源岩供油的可能。 在常规薄片鉴定的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图象分析、铸体薄片 I<WP=83>摘要分析等技术和手段,研究储层砂岩的成岩共生序次与流体演化阶段,认为沿岸带东三段储层胶结物和自生矿物的共生序列及形成次序为:Ⅰ碱性流体阶段:早期微晶方解石、蒙脱石的形成;Ⅱ酸性流体阶段:表现为长石、方解石的溶蚀溶解以及石英、长石次生加大、自生石英、高岭石的充填;Ⅲ碱性流体阶段:黄铁矿、绿泥石、晚期孔隙充填方解石、白云石的形成。 运用透射单偏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显微镜分析技术测定碎屑石英愈合微裂隙、石英次生加大边中有机包裹体荧光特征及发育程度,结合储层成岩共生序列确定油气成藏的期次及主要成藏期。本区至少发生三期油气充注,第一期、第三期为主要充注成藏期。第一期油气充注发生在石英次生加大之前,油气包裹体赋存于未切穿石英次生加大边的愈合微裂隙中,发育程度较高;第二期油气充注发生在石英次生加大期间,油气包裹体赋存于石英愈合微裂隙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发育程度低;第三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晚期方解石、白云石沉淀期间,油气包裹体赋存于碎屑石英愈合微裂隙中,发育程度最高。 应用冷热台分析技术测定与各期次烃类包裹体分别伴生的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恢复热史、埋藏史,运用 BASIMS 软件自动生成埋藏史曲线,采用埋藏史-均一温度法确定各期次尤其是主成藏期油气充注的时间。与第一期油气包裹体伴生的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 80~85℃,充注期为明下段末期—明上段早期,时间约 7-5Ma;与第二期油气包裹体伴生的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 85~90℃,充注期为明上段沉积中期,时间约 5-4Ma;与第三期油气包裹体伴生的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 95~105℃,充注期为明上段沉积末期—第四系沉积早期,时间近 3-1Ma。 通过以上研究,结合传统方法关于成藏期的分析,即构造演化与圈闭发育史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及饱和压力法,综合分析油气成藏过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唐家河构造受白水头断层控制,沙二段沉积时期开始形成,东营组末期基本定型,构造形成较早,为油气储存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明下段晚期II<WP=84>大港滩海白唐马沿岸带中浅层油气来源及成藏历史分析沙二段、沙三段大部分源岩处于较高成熟演化阶段,由于主断层及其分支断层较强烈的活动,深部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断层运移进入东三段储层,碎屑石英中未切过加大边愈合微裂隙中的有机包裹体记录了这一油气充注过程,此期油气运移规模较大,油气来源充足,是该区的主要油气运聚期;明上段沉积早中期,沙三、沙二段源岩整体进入生排烃高峰期,但由于该区构造活动微弱,此期未发生大规模油气运移,石英加大边及碎屑石英的愈合裂隙中的烃包裹体记录了此期油气充注过程;明上段沉积末—第四系早期,沙三、二段源岩仍处于生排烃高峰期,可达高成熟阶段,生成高成熟轻质油及天然气,伴随主断层及其分支断层的再次较强烈活动,深层高成熟油气在断层的疏导作用下再次大规模运聚至东三段储层中。有机包裹体发育程度高,烃类成熟度较高,反映深源较高成熟油气运移、充注,为唐家河地区最主要油气充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