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科技不断迅猛地发展,各类电子、电器设备在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继水污染、空气污染、声污染之后又一新的污染——电磁污染。因此,研究吸波材料,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不断迅猛地发展,各类电子、电器设备在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继水污染、空气污染、声污染之后又一新的污染——电磁污染。因此,研究吸波材料,使其实现对电磁波的有效吸收能够减少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电磁波,降低电磁污染的危害,并且雷达及电磁防护国防军事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吸波剂性能的优劣受吸波剂本身性能的影响。本文使用静电纺丝、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和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两种方法制备了不同形貌以及不同元素掺杂的钡铁氧体,研究钡铁氧体的微观形貌以及元素掺杂对其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震动样品磁强计(VSM)、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对制备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通过改变形貌和元素掺杂的方法可以实现对其电磁性能的调控。利用静电纺丝方法,通过调节高聚物的添加量、溶剂的种类、同轴纺丝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线状纤维、带状纤维、中空纤维、薄纱状等多种形貌的钡铁氧体。同时,利用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法制备了短棒状的钡铁氧体粉体。在不同形貌的钡铁氧体的研究中发现,改变钡铁氧体形貌能够有效调节其矫顽力,其中利用同轴方法制备中空纤维在保证高饱和磁化强度的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其矫顽力。另外,利用静电纺丝、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和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的方法成功制备了Sr、Ce、La、Co以及多元素掺杂的钡铁氧体。研究发现未掺杂Sr时钡铁氧体的饱和磁化强度最高。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饱和磁化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经过900℃煅烧的钡铁氧体样品获得最高的饱和磁化强度。Sr掺杂之后Mr/Ms的值增大,并且Sr掺杂钡铁氧体的Mr/Ms的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r掺杂钡铁氧体粉体掺杂量0.8,800℃煅烧制得的铁氧体饱和磁化强度最高,达到61.97emu/g。La、Co掺杂能使钡铁氧体衍射峰的位置发生移动,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La, Co掺杂钡铁氧体粉体晶粒长大。当煅烧温度为1200℃时,晶粒再生长,使得晶粒尺寸达到微米级。但是随着温度升高样品的矫顽力减小,饱和磁化强度升高,1200℃煅烧后样品的矫顽力降到4000e左右,呈现一定的软磁性。另外其饱和磁化强度能达到64emu/g。
其他文献
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A66/POE-g-MAH、PA66/POE-g-MAH/纳米SiO2、PA66/POE-g-MAH/纳米CaCO3等复合材料。
PA66/POE-g-MAH二元复合材料配比是100/30时,缺口冲击强度
伴随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各个行业领域都在推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契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之下,怎样契合
红树林湿地是一个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连接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潮间带区域,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随着沿海城市的开发及港口驳岸海运的发展,红树林湿地已成
玄武岩纤维(CBF)是将火山石在1400-1500℃的高温下熔融拉制而成的一种无机纤维,其生产过程清洁且废弃产物可降解为土壤,成为21世纪无污染的绿色工业材料,是我国鼓励发展的四大高技术纤维之一。CBF的成分种类与玻璃纤维(GF)相似,主要成分是SiO2、Al203,还包含少量的FeO.Fe203等金属氧化物,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耐酸碱腐蚀性和热稳定性被广泛用作纤维增强体应用于复合材料中。本课题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二氧化钛(TiO_2)由于具有优异的化学性能,且稳定性好,无毒和成本低等特点得到了人们的深入研究。TiO_2半导体光催化的研究应用和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并已取得了许多突破。但其禁带(3.2eV)较宽,可见光响应差,只有波长小于380 nm的紫外光才能使其激发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因而其太阳能利用率低(约3~5%)。近年来,研究者们尝试采用了各种方法对TiO_2进行修饰改性,提高其可见光利用效率。经过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热作模具在汽车、机械等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性能要求也不断向大型、精密、高效率、高寿命等方向发展。在服役过程中,热作模具不仅要承受巨大
随着现代工农业发展,我国本已居高的铜需求量及消费量逐年增加。巨大的铜开采与排放量引发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铜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重金属污染之一。重金属污染具有无法降解的特性,植物对金属元素的稳定或提取富集是其主要的去除方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植物生长和生理活性受重金属胁迫影响大,铜生物有效性较低、不同浓度条件下铜的转运过程具有特异性等问题,都制约着铜的转运过程及效率。为此,本研究采用丛枝菌根真菌(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