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ppleche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次声是频率在10-5~20Hz之间的机械振动波。随着对次声的研究深入,次声波在疾病诊疗方面的巨大开发潜力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有个别学者认为一定强度的次声能加强人的免疫系统功能,但鲜见关于此的实验及机制研究。人的免疫系统在抗感染和适应环境方面起重要作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完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重要基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作为反应免疫功能的一个指标,其分类技术(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已十分成熟,所以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临床及实验研究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在探讨治疗用次声对健康人单个核细胞(PBMC)的生物学效应,包括对健康人PBMC的活性和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对健康人PBMC的超微结构的影响,为次声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为次声治疗提供相关参数。研究假设:本研究采用的次声治疗剂量对健康人PBMC的存在生物学效应,对健康人PBMC的细胞活性有促进作用,可改变细胞的凋亡率;次声处理使PBMC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材料与方法:每个健康志愿者为1例样本,共20例(n=20),分离后每例分成3份:次声组(次声处理)、对照组(处理同次声组但次声治疗仪处于关闭状态)、空白组(淋巴细胞分离后一直置于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培养);对次声治疗仪进行消毒后,超净台内实验处理15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每时间段依次取样后放入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进行培养。培养24 h、48 h,检测相关指标,包括:台盼蓝染色法、噻唑兰染色法(MTT法)、流式细胞术以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检测。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方法,多组间比较采用LSD方法。结果:1台盼蓝染色法(重复3次)结果显示,分离后的细胞存活率达到95%以上,说明整个分离过程对PBMC的损伤不大,不会对下面进行的实验或对照处理产生影响,可进行下一步实验。2采用MTT法检测的结果显示,实验处理后培养24 h、48 h,次声组的OD值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次声组OD值随处理时间呈依次增大趋势,而对照组这种趋势不明显。此外,各组的OD值的变异系数较大。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各次声处理组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早期凋亡,晚期凋亡)以及其他各类细胞的比率,其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扫描电镜下显示:次声处理作用120 min/培养48 h在细胞的大小、形状、表面微绒毛疏密程度与空白组差异不大;而对照组细胞却有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异形细胞增加等变化。5透射电镜下显示:次声组与空白组相比,细胞状态尚好,细胞核未有明显改变,核膜清晰但不规则,线粒体略肿胀,细胞膜表面突起略减少。而对照组,细胞外形不规则,细胞微绒毛减少,细胞核呈均质化,个别细胞出现核膜模糊甚至破坏,核溶解,胞质未见结构完整清晰的细胞器,可见自噬泡,其中含有变性的胞质成分。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次声治疗剂量对健康人PBMC的细胞活性可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其凋亡率的影响不大;次声处理可能会使细胞膜性结构产生变化;次声处理过程可能对PBMC的自然老化过程和外界损害因素的影响有延缓作用;次声所致的PBMC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或生物膜通透性的变化可能是其对PBMC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之一。总结:本实验采用的次声对健康人PBMC的细胞活性可能有一定促进作用,进而影响人的免疫功能。但次声对PBMC凋亡影响不明显,次声对PBMC的增殖和细胞周期影响不大。次声可导致PBMC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次声处理过程可能对PBMC的自然老化或凋亡过程和外界损害因素的影响有延缓作用。本研究提示,INFRASOUND 8TM次声治疗仪对健康人PBMC的生物学效应可能与次声对细胞膜超微结构的直接作用有关,次声可影响人的免疫系统功能,但次声对免疫反应中的其他过程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以发展心理学为例,探索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发展心理学具有独特的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却凸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