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氮是作物生长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氮肥施用是保障粮食增产的基础。但过量施用氮肥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活性氮污染已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全球性环境威胁。农田土壤氮氧化物排放和氮素径流损失是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的两个重要过程,前者影响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后者是农田面源污染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紫色土坡地农田为研究对象,依托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利用可同步观测氮氧化物排放和氮素径流迁移的大型自由排水采集器(Free-drain-lysimeter)群,开展连续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紫色土坡耕地氮氧化物排放与氮流失过程与通量,分析了单施氮肥(N)、猪厩肥(OM)、常规氮磷钾肥(NPK)、猪厩肥配施氮磷钾肥(OMNPK)、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CRNPK)等施肥方式及对照不施肥(NF)对紫色土坡耕地氮氧化物排放与氮流失的影响,并结合作物产量的比较,筛选出实现紫色土坡耕地氮氧化物排放和氮流失协同减排的优化施肥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紫色土N2O和NO排放速率波动幅度大,分别为-2.18~214.52和0.17~71.46 ug(N)· m-2·h-1。施肥初期排放速率不断增加,小麦季N2O在施肥后第5天出现排放峰值,玉米季N2O在第6天达到峰值,而NO则在第7天出现峰值。之后排放通量迅速下降,施肥是紫色土氮氧化物排放出现高峰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无机氮(NO3--N和NH4+-N)含量是紫色土N2O排放的主要限制因子,降雨可激发土壤N2O排放。 (2)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是紫色土坡耕地氮素径流损失的两种途径。其中,壤中流中总氮浓度变化范围较大,为2.63~90.72 mg·L-1,呈现明显的先增加后迅速下降的单峰变化特征,硝态氮是壤中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同时,地表径流总氮浓度波动范围为1.36~8.91 mg·L-1,颗粒态氮是地表径流氮素迁移的主要形态。壤中流氮素迁移损失量占径流损失总氮量的95%,氮素随壤中流的淋溶损失是氮素径流损失的主要方式。氮淋溶引发的N2O间接排放量达到0.44 kg(N)·ha-1,占N2O总排放量的28.2%。 (3)施肥方式对紫色土N2O和NO累积排放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施肥方式是紫色土N2O排放的主要调控措施,而调控土壤C/N,控制土壤无机氮水平是主要调控机制。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CRNPK)处理的土壤N2O和NO全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79±0.06和0.15±0.05 kg(N)·ha-1,显著低于NPK、OM和OMNPK,能有效减少因施肥引发的氮氧化物排放,而有机肥可能促进土壤氮氧化物的排放。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流失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与常规NPK施肥方式相比,OM、OMNPK和CRNPK的氮素流失总量显著减少44.4%、25.4%和15.4%。有机肥或秸秆的施用,能有效抑制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流失。此外,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坡耕地氮氧化物排放和氮流失协同损失总氮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OM、OMNPK和CRNPK氮素协同损失量分别为40.99±4.71、53.71±5.00和59.78±4.57 kg(N)· ha-1,均显著低于常规施肥NPK。有机肥或秸秆的施用,能有效抑制紫色土坡耕地氮氧化物排放和氮流失的协同损失。 (4)N、NPK、OM、OMNPK、CRNPK的全年作物产量分别为4.35±0.33、8.39±0.92、11.95±0.77、9.77±0.45和10.93±0.70 t·ha-1,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CRNPK)处理的产量与OM、OMNPK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OM处理单位产量的氮氧化物排放与氮流失协同损失总氮量最小,为3.42±0.22kg(N)·t-1,CRNPK与之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同时,CRNPK处理基于单位产量的直接和间接N2O排放的GWP值仅为49.19±3.08 kg(CO2 eq)·t-1,比常规施肥方式(NPK)显著减少44.3%,并显著低于其他施肥方式。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氮氧化物排放、氮素流失,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能保证作物的高产,同时能有效实现氮氧化物排放和氮素径流流失的协同减排,达到生产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一致,可作为紫色土地区推荐的最佳施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