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枢,也就是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冲突的焦点,不少问题都“落实”到国有商业银行身上,或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反映出来。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是各方面批判的对象。就信贷收支差额问题而言,1994年之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贷差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贷差表明银行的超负荷经营,这往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特别是在不良贷款率很高的情况下,不仅说明银行贷款在规模上远远超出自身实力所能承受范围,而且存款人的资金有去无回,一旦出现集中提现,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大量的居民储蓄存款被比喻为“笼中虎”,生怕老虎一旦出笼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三年的治理整顿遏制了通货膨胀的势头,但却又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物价走低,银根收缩,经济发展呈现偏冷的态势,使国民经济中一些矛盾凸现出来,带来的问题甚至比通货膨胀还严重。不少人在寻求治理办法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向国有商业银行,认为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导致银根紧缩,进而造成通货紧缩;同时大家都在千方百计地想如何让居民储蓄分流出来,不要再躺在银行睡大觉。回顾这些问题和讨论,真觉得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差额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象一滴水珠能折射出七彩的阳光,透过信贷收支差额的变化,也许能看到我国经济金融体制变迁的脉络和发展的方向。 本文正是以信贷收支差额作为分析的切入点,通过分析导致信贷收支余额出现贷差或存差的原因,反映宏观经济金融体制的变迁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深刻影响。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产权结构的设计,是其他制度安排的基础和前提。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基本上就是有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向着多种所有制共存共荣、公有制寻求多种实现形式发展的过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现象,都可以从这一变迁过程中找到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本文力求较全面地分析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收支差额的各种因素,试图说明贷差和存差出现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评价其积极和消极的后果,针对其中消极的影响提出解决对策,并为下一阶段的改革提出建议。制度改革,或者用国人更喜欢的说法,体制改革应该是一个很专业、很重大的课题,笔者恐怕力有不逮。但信贷收支差额变化本身包含着由微知著的可能性;而作为研究课题,制度改革又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这是我选择这个课题的由来。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序言部分介绍本文的写作动机、主要内容和一点说明。第一部分先说明货币银行学关于信贷收支差额的一般理论,开通过介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实践的普遍状况,证明存差曾经是信贷收支差额的常态,而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成熟和管理手段的完善,贷款与存款的数量关系已经不是非常重要;然后列出我国历年来的信贷收支余额,由长期巨额贷差转为存差的轨迹一目了然,从而为全文提供分析背景并由此引出问题。第二章分析我国出现长期贷差的主观需要和客观条件,认为我国渐进式改革方式对贷差有内生的要求,而货币化进程是贷差长期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说,长期大量的贷差是我国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必然现象,指出其对我国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其消极影响是推动下一阶段改革的重要动力。第三部分首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诸因素加以动态化,指出由于改革的深入,客观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信贷收支差额发生反转,由此解释导致存差出现的主要原因,肯定其积极意义;同时认为现阶段的存差并不完全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开通过实证说明惜贷现象是存在的,指出导致商业银行惜贷的主要原因,包括外部环境和自身体制的问题。第四部分围绕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惜贷的因素寻求解决办法,着重从商业银行自身的体制改革中找对策,认为商业银行改革至今,产权问题已无可回避;并试图说明政府和银行两方面都具有改革的动机,但居民储蓄资本化是改变银行国有产权的主要困难,进而提出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是解决政府和银行两难处境的最好出路,但股份制改造应更强调治理结构的改造,防止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及公开上市变成圈钱游戏。 本文的主要观点可以提炼为: 1、长期大量的贷差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必然结果,对推动国民经济高速 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国有商业银行累积的巨额不良贷款大部分是为改革支付 的成本,一部分是作为国有企业的国有商业银行低效率运行的后果。 2、国有部门的收缩是存差出现的主观原因,货币化进程基本结束是制约贷差的客 观条件。 3、存差出现一方面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资源的配置上开始追求安全和效益, 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檄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是造成贷款萎缩进而出现的一个 重要原因。 4、对中央政府而言,国有商业银行低效率运行带来的损失正逐步赶超其为国有部 门融资带来的效用,促使政府有动力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5、居民储蓄的资本化使政府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无限的信用担保,这是制约国 有商业银行实现政企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