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这次危机是由于美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而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监管水平未能得到提高,导致了整个美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的下降,使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不协调所引发的。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冲击,许多学者反思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提出了许多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的思路,也有些学者提出了金融资产总量的增加对抗击经济危机的作用。但对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经济的稳定及发展,却较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和发表公开评论。因此本文选择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借鉴。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变迁历程和现状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现有金融资产结构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性金融资产与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比例失调。(2)保险类资产规模较小,导致社会抗风险能力较低。(3)债券结构不合理,政府债券比重过高。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原理,在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指出金融资产结构通过对社会储蓄、投资及金融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于经济增长。最后,利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1978-2007年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我国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但是金融资产内部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货币性金融资产和股票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债券、保险和基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显著,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增加,而债券、保险、基金等金融资产未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保险、债券和基金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发展规模较小,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有效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