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化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自古就是一个自然灾害的多发区,民国以来,灾害更加频仍。本文以民国时期为时间段,对怀化地区的自然灾害概况、特点、原因、影响以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深入细致和全面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民国时期怀化地区的自然灾害和救灾体制的研究,解析其中的经验与得失,以期为现代偏远落后地区社会救灾体制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民国时期,怀化地区的水灾、旱灾、虫灾、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肆虐,几乎无年不灾,呈现出广泛性、频发性和并发性的特点,给怀化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或逃亡,而且使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与破坏,众多灾民终日生活在饥饿或死亡线上,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加剧了社会的混乱无序。究其根源,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方面的影响。怀化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是导致自然灾害易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农村的生产力落后,经济衰弱;社会动荡不安,军阀争战割据;土匪横行,削弱了人民的抗灾的能力,这些都大大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影响,民国怀化地区社会各界采取相应救灾防灾措施来纾缓社会危机。从其救灾措施来看,基本上是依靠政府来进行的,整个救灾过程被置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依赖性救灾特征突显,灾民自救能力较弱。这种被动的救灾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灾害防治的成效,体现出当时救灾体系的缺失。另外,一些专门的赈济机构的建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对其灾害防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体现了近代化因素的增长。同时,民国时期怀化地区在防灾方面成效显著,说明人们逐渐认识到“防”重于“救”。这体现了当时救灾观念的进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