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S.艾略特(1888-196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的“荣誉勋章”、德国的“歌德.汗萨奖章”和意大利的“但丁金奖”获得者,是英语诗歌界“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荒原》曾经轰动一时,其影响之大之深现代西方诗歌多少年来没有过的。其影响之大且深,主要是因为它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广大青年对一切理想信仰均已破灭的那种壮志。《荒原》的主要内容是写干旱之地,赤土千里,没有水,长不出庄稼。不但大地苦旱,人的心灵更加苦旱,人类失去了信仰、理想,精神空虚,生活毫无意义。艾略特在诗歌中揭露了世界大战给大自然带来的极大破坏以及造成的自然生态危机。然而,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层次上的生态危机才是更深层次的生态危机。与此同时,艾略特提出了解决自然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生态危机的最好途径,即人类应该应该有信仰,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只有在这种和谐之下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诗歌本身出发,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全新的视角对T.S.艾略特的《荒原》加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艾略特在《荒原》中不仅揭露了自然生态陷入严重危机,更揭示了人类精神生态陷入严重的危机。与此同时,T.S.艾略特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办法,即人类应回归自然,找到信仰,更多的融入自然,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本文由三个章节及导论和结论组成。导论部分对作者T.S.艾略特的生平,背景及《荒原》这首诗歌的内容以及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在综述国内外文学界对《荒原》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第一章分析了《荒原》中自然生态危机的表现。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但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荒地上的丁香、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的生命......等,这些景象无不体现着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第二章分析了《荒原》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危机。通过分析,论文指出人类精神生态陷入的严重危机才是更深层次的生态危机,人没有了精神寄托,失去了信仰。同时也是造成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诗歌中诗人所写的当代的两性关系几乎没有例外都是肮脏的、不正常的、兽性的,完全没有感情基础。人类善良、宽容的美好天性也遭到扼杀。人类精神生态陷入的严重危机不仅使得人们粗暴地对待大自然,更导致了严重的心理迷失。第三章分析了T.S.艾略特在《荒原》中提出的解决精神生态危机的办法,即找到宗教信仰。结论部分则对本文所讨论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进一步强调了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