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投资和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际资本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西部大开发继续深入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陕西省作为沟通联系整个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加速、第三产业崛起的新时期,同时基础设施和产业并重发展,要以现代经济质量为基础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启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为此首先需要探讨陕西省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高下,决定着区域的综合竞争力,面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机遇,陕西省应该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转换,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鉴于此,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分析计算了陕西省11个地级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差异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有关部门制定产业优化政策有所启发。其研究意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区域产业结构当前发展状态、以及近几年的动态发展变化方向,而且对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不仅决定着区域自身在区际贸易和分工中的地位,而且还决定着区域经济增长的快慢程度和增长效率,此外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水平。本文在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和对实地调研了解的基础上,以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城市化的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理学中的数理统计方法,以陕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分析年代,建立动态分析的计量模型,运用SPSS17.0技术中的因子分析法对该省各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动态测定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地级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得分,结果表明:(1)陕西省各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绝对水平明显提升。从平均得分来看,全省转换能力得分从2003年的-1.891上升到了2010年的1.953(表3-4)。说明陕西省的经济整体上随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不断发展着。虽然各市总体的转换能力基本上呈上升趋势,但各市的上升幅度却有着较大的差异,研究时段最早的对象,上升幅度最大的市是上升幅度最小的市的大概8倍,可以看出,区域内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尤为明显(表3-5)。纵向反映各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在全省相对地位水平的综合得分排序情况较为稳定,基本上没有很大的跌宕起伏(表3-4)。省会西安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得分一直稳居第一,往往经济相对发达、综合实力强的地区,也有着较强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能力,区域产业结构具有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优势,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延安稳居第二,但是其增长幅度却是’11个地级市中最大的,从2003年的6.20增长到2010年的13.23;榆林的增长幅度也较大,从2003年的0.93增长到2010年的6.96;此外,铜川、宝鸡、渭南的增幅也相对较大,而安康、商洛的增长幅度就相对较小了。其余像榆林、宝鸡、杨凌示范区的得分排序虽有所变化,但变化幅度并不很大(表3-4)。(2)咸阳市、安康市和商洛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增长幅度变化基本上呈缓慢上升型;汉中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增长幅度变化呈“S”状变化形式,而杨凌示范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增长幅度变化呈反“S”状变化形式;其余像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渭南市、榆林市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不规则的正态分布型,而榆林市的峰值最高,说明榆林在研究时间段中间产业结构转能力得分增长幅度最快;而延安市和汉中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得分增长幅度则上下波动较为明显;安康的增长幅度最为平稳缓慢。从先上升后下降呈现的不规则的正态分布变化中又可以看到,在2008年,大部分市以及全省平均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增长幅度都有所下降,可以说2008年是陕西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增长的一个小小转折点,随后的两年大部分市转换能力增长幅度则逐步上升(表3-5,图3-1)。(3)用标准差来衡量的陕西省各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绝对差异,在2003—2010年期间呈现出逐渐上升的“J”型曲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2003年—2007年),绝对差异呈较快速增大趋势,标准差从7.733增至8.556,年增长率为2.66%。第二阶段(2007年—2009年)绝对差异缓慢增大,从8.556增至8.584。第三阶段(2009年——2010年)绝对差异快速增大,从8.584增至8.812(图3-2)。标准差的数值越大,表明区域之间的绝对差异也越大越明显,与之相反,标准差数值越小,则区域之间的绝对差异也就越小。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地级市之间的绝对差异变化不算太大,但却是在逐渐变大。(4)用变异系数测度的陕西省各市的转换能力相对差异情况,从2003—2010年期间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只是在2009年有着微小幅度的上升,但是不影响整个曲线的下降趋势,同样可以粗略地将这个阶段的变化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2003—2007年)相对差异不断地剧烈缩小,变异系数由259.01%降至241.21%,年递减率为1.89%;第二时段(2007—2008年),相对差异有着小幅度的上升,变异系数由2007年的234.56%上升到2008年的233.55%。第三时段(2008—2010年),相对迅速下降,变异系数由2009年的234.04%又开始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228.11%,年递减率为2.60%(图3-2)。表明陕西省各地级市之间的相对差异变化也不是很大,而且是在逐渐缩小的。通过SPSS17.0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各地级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得分,基于上述研究,再对区域产业经济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总结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和建议:(1)将全省产业政策进一步具体化为区域产业政策,找准不同区域发展中的症结问题,“对症下药”,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良好对策。(2)遵循科学发展观,依据各地区区域条件,对整个陕西省实行差异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延安和榆林这类型矿产资源富集的区域要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同时,要防止沙漠化的加剧,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4)安康、商洛以及汉中这类型生态资源富集地区要借助良好的农业基础,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并且进行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产品的加工。做好品牌宣传,开拓市场需求。(5)完善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致力于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物流业,是大多数地区必须要走的道路。(6)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加强各地级市之间产业合作与联合。本文的研究特色:(1)构建了陕西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指标体系。本文参考了大量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深入理解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陕西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指标体系。(2)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动态测定和分析。本文在对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研究,不只是空间的比较研究,还做了时间上的动态分析——选取了最近八年的数据资料,对陕西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做了动态的分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