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冯景兰先生提出丹霞地貌概念以来,丹霞地貌研究经历了初创阶段、成型阶段、发展阶段,学科研究已日趋成熟。四川盆地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红盆,是研究丹霞地貌的重要场所,诸多专家学者在该地区开展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丹霞地貌的分布、地貌景观的形态描述以及旅游资源评价,缺乏对岩石基础、岩相古地理、成景机制和演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乌蒙山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四川乌蒙山区1∶5万沐川县(H48E019008)、马边县(H48E019007)、靛兰坝(H48E020007)、新市镇(H48E020008)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川西高原地区典型地质迹保护与全域旅游景观功能提升研究》项目为支撑,选取川西南地区乐山、宜宾交界处的荍坝-中都丹霞地貌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古气候学、构造动力学、地表过程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岩矿石鉴定、粒度分析、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震剖面解释等手段,分析了研究区丹霞地貌景观的发育类型与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研究区丹霞地貌“孕景-渲景-造景-琢景-润景”的五阶段成景模式,开展了研究区丹霞地貌景观的脆弱性评价研究,最后,以脆弱性评价为基础,以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为导向,提出了研究区丹霞地貌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策略。本研究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运用遥感数据的色彩、山体阴影、地形坡度、地势起伏度、坡向影纹解译,结合野外调查与三维地貌模型分析发现,荍坝-中都丹霞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发育了环崖丹霞、瀑布、壶穴、石墙、石柱及各类洞穴景观,这些景观主要出露于坡度、起伏度较大地区,主要沿水系、断裂带、近“直角型”地貌转折处分布。运用高程积分模型计算(Hypsometric Integral,简写HI)得出,研究区丹霞地貌的HI值为0.43,显示该区丹霞地貌处于地貌演化的状年期。(2)运用岩矿石鉴定、粒度分析,结合野外调查对研究区丹霞红层研究得出,荍坝-中都丹霞地貌发育于白垩纪窝头山组地层,为河流沉积,发育曲流河相与辫状河相,岩性为砖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夹泥质细-粉砂岩及砂质泥岩,砂岩具中-细粒、细粒砂岩结构不等,粒径在0.1mm-0.3mm之间,分选性、磨圆度介于较差到中等之间,主要为钙质胶结,次为铁质、泥质胶结,研究认为,岩性差异为丹霞地貌的成景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3)运用地球化学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及碎屑岩组分分析对研究丹霞地貌发育的古环境进行研究得出,研究区窝头山组地层沉积环境属干旱-半干旱气候,早期气候相对温润,后期逐渐变得干旱,并于后期出现极端干旱事件;沉积介质为氧化环境下的淡水沉积,物源特征指示,沉积物源来自于松潘-甘孜地区。(4)运用构造解译与地震剖面解释对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得出,靛兰坝-中和庄在燕山期经南南西向-北北东向应力挤压形成了北北西向-南南东向向斜构造,其后在喜山期经北北西向-南东东向应力挤压,向斜东段走向转换为近北西向,从而使向斜形成了南北纵剖面上呈近“V”字型,平面上呈近“直角型”的弧形构造,奠定了丹霞地貌的景观格局。(5)通过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发现,风化作用、流水侵蚀改造、崩塌作用是研究区丹霞景观形成的重要外动力,而人类活动对丹霞地貌景观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整个丹霞地貌成景过程中呈现出“沉积作用孕景-古环境条件渲景-构造作用造景-地表营力琢景-人类活动润景”的五阶段模式。(6)通过室外调查与分析得出,研究区丹霞地貌景观的脆弱性宏观表象主要为崖体破裂、危岩与不稳定边坡、崩塌与滑坡、泥石流灾害等类型。研究表明,影响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降雨、气温、空气质量、岩性条件、构造条件、人类活动等,而研究区丹霞地貌主要的脆弱模式可分为重力崩塌型、流水侵蚀型、风化剥落型、构造控制型与岩性控制型五个种类,同时,本文参照前人研究,构建了脆弱性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丹霞地貌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63分,显示该地区处于中等脆弱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与开发现状,提出了3条丹霞地貌景观的开发建议和6条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