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长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生命过程,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都可以肉眼清楚地分辨、观察,用个体的大小和重量准确衡量,而在食用菌的营养生长阶段,由于菌丝与培养基质的混合特性,菌丝生长状况通常只能以诸如“菌丝浓密、稀疏、洁白、整齐”等非量化的词汇进行描述,无法准确地量化表示其生长状况。食用菌菌丝体在培养基质上进行一系列的生命代谢活动,测定基质中食用菌菌丝的生物量一直存在着一系列的技术难点。本实验通过检测DNA含量来衡量基质中食用菌菌丝的相对生物量,主要采用间接法测定培养基质中食用菌菌丝的相对生物量。本实验分别以香菇135及金针菇FV菌株为试验材料,评价相应基质中其菌丝的相对生物量。首先通过系列的筛选工作,确定了标准培养菌丝的DNA含量检测系统(在试图构建稳定的标准曲线的预实验期间,筛选合适的培养基和标准的菌丝培养方法,确定了DNA提取方法及提取系统),构建了稳定的菌丝生物量与DNA含量的标准曲线(分别构建了香菇和金针菇的标准曲线),标准曲线具有线性度高(R2>0.99),重现性好,测定误差较小的优点。香菇135标准培养菌丝提取的DNA含量为6.11±0.34μg/mg,金针菇FV标准培养菌丝提取的DNA含量为36.49±0.83μg/mg。实验同时发现菌丝的数量和质量均会受到培养基质的细微变化和传代培养的影响。对于要建立稳定的测定菌丝生物量的标准曲线而言,选用成分稳定的PDB合成培养基较好。同时发现香菇和金针菇菌丝的DNA含量不同,即在评价待测样品时,需针对该种类构建相应的标准曲线。其次,由于食用菌菌丝培养基质都是农作物废弃物,本身可能含有不同水平的DNA量,故对本实验条件下香菇和金针菇的相应基质DNA本底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的培养基质它们的DNA本底值不同,每mg香菇135培养料的DNA含量为0.689±0.080μg,而每mg金针菇FV培养料的DNA含量却为0.522±0.044μg。在测定不同培养基质中菌丝的生物量之前,都需先测定相应基质的本底DNA含量,以便于得到真实的菌丝生物量。再次,就食用菌菌丝培养基质对菌丝DNA提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标准培养菌丝与相应培养基质按一定比例混合,检测混合物的DNA含量,确定了本实验条件下香菇和金针菇的相应基质对菌丝DNA提取的影响分别为0.030±0.032和0.030±0.013。这表明,培养基质不同,基质本底值可能相同,但对于不同真菌DNA提取的影响率不同。最后,以此为基础,对香菇135三角瓶培养物和从浙江丽水采回的香菇135菌棒中的菌丝相对生物量进行了评价。同样对从上海高榕农业有限公司采回的金针菇FV不同生长阶段的菌瓶中的菌丝相对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由得到的数据建立培养料中DNA消长的模型。至此,对基质中菌丝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相对生物量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研究是首次采用检测DNA含量方法评估食用菌菌丝生物量,在构建方法的同时衡量了检测实验的误差范围(不同的重复之间单点实测误差范围小于18%,实验测定的平均误差范围小于3%)。相较于之前微生物的生物量评价困难、没有系统可靠的检测方法、无法估计误差范围等状态,这个方法的构建为培养基质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准确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