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的临床护理路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1.在文献回顾、病历回顾、结合自己的护理经验以及临床资深专家意见和建议,设计生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和实施流程的草案。采用两轮专家咨询和两轮预试验对本路径进行验证、修订,最终确定切实可行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包括护理篇和患者篇)。2.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该临床护理路径效果进行验证,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条件并且愿意参加本研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患者8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路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护理,路径组接受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以患者出院时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评价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3.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使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使用频数、百分比或构成比表示,无序分类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2值)或Fisher精确检验法(T<5时),有序分类采用ridit检验(Hc值),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了标准住院天数为13天(包括术前准备1天,术后康复时间12天)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由护理篇和患者篇组成。护理篇根据医生的治疗计划,将患者的治疗过程分为术前日、手术日、抗凝+溶栓期、抗凝期、取滤器日、出院日六个阶段,针对患者面临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处置和护理指导内容制定表格。患者篇是根据以上六个治疗阶段,对患者入院检查、治疗、活动、饮食、排泄等项目进行具体的护理指导及健康教育的内容制定表格。各表格均以“任务-时间”矩阵格式列出,在严格的时间框架中规范护士的护理项目,要求对已执行的内容打“√”并签名。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费用支付方式、伴发疾病和既往史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两组患者出院时的治疗效果,有效率均为100.00%(Hc=0.184,P=0.854),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均衡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路径组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671);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路径组为92.85±7.10分,高于对照组的85.70±8.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7,P=0.000);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得分,路径组为90.50±8.79分,高于对照组的80.25±9.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3,P=0.000);两组患者的总住院天数,路径组为11.25±3.46天,少于对照组的13.43±4.2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9,P=0.014);两组患者的术前住院天数,路径组为1.18±0.87天,少于对照组的2.25±0.9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4,P=0.000);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路径组为10.07±3.39天,少于对照组的11.18±3.6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5,P=0.164);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路径组为52782.00±3653.07元,低于对照组的55435.00±2890.2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2,P=0.000);两组患者的日平均费用,路径组为4691.73±324.72元,高于对照组的4127.70±215.2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57,P=0.000)。结论通过临床实证: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