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鲍德温(1924-1987)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评论家,一生著述颇为丰厚,共写有六部长篇小说、四部戏剧和十几部散文集,其作品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二战后的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历程中,詹姆斯·鲍德温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首部小说《向苍天呼吁》与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和拉尔夫·艾利森的《看不见的人》被并列为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的典范。他对其前辈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矛盾的态度吸引了不少评论家的关注,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而他本人也成了美国非裔文学界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20世纪40年代末期,鲍德温在《零点》杂志上发表散文《每个人的抗议小说》,对赖特的《土生子》展开了猛烈的批评。1951年,鲍德温又发表了《成千上万的人去了》。这是一篇措词更为激烈、更有争议的文章,其矛头直指以赖特为首的自然主义抗议小说,对赖特的攻击更加直接和严厉。此后的十余年,鲍德温对赖特的攻击不断,在此过程中,鲍氏逐渐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成长为黑人文学的领军人物,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文学声誉。然而由于他对其前辈作家赖特的忘恩负义的态度和宣扬种族和解的尝试,鲍德温一度遭到评论家的强烈批评。但是,鲍德温的突破黑人抗议传统的束缚的写作方式,深深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种族问题的新思路。鲍德温对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引路人、当时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理查德·赖特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这一举动正是布鲁姆所说的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弑父”行为。本论文主题部分将分成三章来分析这些问题。第一章重点介绍了鲍德温文学“弑父”的内容及其成因。本文作者认为,鲍德温之所以在文学上采取弑父策略,和他个人生活中的“弑父”情结有关,是其本人父子关系不和谐在文学生涯中的再现和深入发展。而更深层次的动因则在于随着美国国内种族斗争形势的变化,黑人文学正经历由赖特式的“抗议小说”向拉尔夫·埃利森为代表的新型黑人文学转向,而鲍德温正处于这股激流之中。第二章重点探讨鲍德温文学弑父的实质。通过对鲍德温不同时期的作品剖析发现,很多评论家对鲍德温的指控是不恰当的。事实证明,鲍德温既非反对赖特本人,更非反对黑人传统。他倡导种族融合,反对黑人抗议文学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白人民主人士的影响分不开;另外,鲍德温寄居欧洲的经历也使他能够摆脱国内种族偏见的羁绊从而得以客观、全面的思索国内的种族问题,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矛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开始抛弃狭隘的种族主义思想,开始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从新的角度去认识美国。第三章主要介绍鲍德温对以赖特为首的黑人抗议文学传统的传承和超越。鲍德温受到前辈作家赖特的“抗议小说”的鼓舞,并受到过赖特本人的大力帮助和提携。但是,在传承抗议精神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鲍德温敏锐的注意到了抗议传统思想中的局限性。于是,他力图突破黑人抗议传统的禁锢,开始进行新的尝试。鲍德温在很多问题上,如发掘黑人人性、保护黑人文化、种族和解等方面,都提出了超越赖特的文学主张。总之,通过对鲍德温大量文学作品的解读,认为鲍德温在传承黑人抗议文学传统的同时并力图超越它,客观上具有积极意义。而他对赖特本人始终怀有敬意,对他的黑人同胞更怀有坚定不移的爱。因此,道德评判不能代替对文学发展史的理性分析,不能否定他的“弑父”行为的客观历史作用,他的创作实践也为新型黑人文学创作担当了探路先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