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热带气旋监测与预报方法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bo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带气旋是一种起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深厚且快速旋转的低压系统,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大风和强降水,登陆期间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提高热带气旋预报精度对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热带气旋大都发生于远海,无法采用雷达和地面气象站来实时监测,因此气象卫星是目前监测、预报热带气旋的有力工具。随着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数据的规模呈指数级增加,对热带气旋的监测和预报带来了极大挑战。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在图像理解、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将基于深度学习能自动从大数据中抽取出数据特征的能力,结合卫星大数据,探索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热带气旋监测与预报方法,从热带气旋的发展阶段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即热带气旋生成之前的热带云团预报、热带气旋生成后的中心定位、强度估计、以及路径预报。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提出了基于多因子组合的热带气旋生成预报模型。卫星可以提供实时监测数据,但信息源较为单一;再分析数据能反映整个大气层的状况,给气旋生成预报提供了更丰富的历史信息,但缺乏定量分析。因此,本文在卫星红外图像基础上,融合了再分析数据中的8个预报因子,同时充分利用预报因子的空间信息,分别采用了2维和3维卷积网络来提取红外图像和再分析数据中预报因子的深度卷积特征,最后通过全连接层将学习到的深度特征进行融合,以学习融合特征与热带气旋生成概率之间的映射关系。考虑到因子的维度不同,给每个因子设置了单独的卷积分支,并探讨不同因子对准确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图像、位势高度和相对涡度的性能要优于其他预报因子;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多个因子组合对预报性能的影响,并得出,将红外图像与位势高度、相对湿度、相对涡度、10米风速以及平均海平面气压5个因子进行组合,可以得到最佳的预报性能。(2)提出了基于Rep VGG卷积神经网络的热带气旋中心定位模型。该模型训练阶段采用两种残差结构,增加了多条梯度流动的路径,通过类似于多子网络集成的思路,增强了模型的鲁棒性;同时,推理阶段通过参数重构将所有网络层转换为3×3卷积,因此加快了定位推理速度。为了探讨不同波段对定位的影响,本文基于2015-2019年葵花-8卫星3.9、6.2、10.4、12.3和13.3微米5个波段的卫星数据,测试了Rep VGG模型的定位误差,结果表明,10.4微米的误差最小,为42.8 km。其次,为了验证Rep VGG模型的有效性,对比了Rep VGG和其他7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10.4微米上的性能。最后,探讨了不同波段组合的定位性能,结果表明,10.4、12.3和13.3微米波段组合的平均误差最小,为36.7 km。(3)提出了双分支卷积神经网络的热带气旋强度估计模型。为了考虑强度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引入了孪生网络的自监督思想,构建了两个对称的网络分支。模型将前后时刻的红外图像对分别作为两个分支的输入,同时得到两个时刻的强度值,并利用损失函数对其进行相似度约束,以减小两个分支强度估计值的差距。红外与水汽波段的亮温差反映了对流的存在,基于这一物理先验,在模型的每个分支中引入了水汽注意力(Water Vapor Attention,WVA)机制,来强化提取特征与强度之间的联系。另外,模型在强度回归部分没有采用全连接层直接回归的方式,而是根据热带气旋强度分类标准,先对其进行细分类,再求期望得到最后的强度值。本文探讨了不同设计部分对强度估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WVA和回归方式对精度的影响是类似的,而双分支结构使得强度估计结果有更大的提升,整个测试集的均方根误差为5.13 m/s,并进一步计算和分析了降水强度与估计偏差之间的相关性。(4)提出了基于TCTF-GAN的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模型。主要思想是利用GAN网络在图像生成方面的优势,来预测未来热带气旋图像的走势和变化,从而得到路径预报。针对现有GAN模型生成的卫星图像中热带气旋云系不够清晰这一问题,采用了两阶段训练方法:先利用所有的卫星图像做预训练,以得到图像中云系的移动规律;再用包含热带气旋的图像微调预训练模型。为了进一步提升热带气旋本身的预测准确率,在微调阶段引入了局部损失,并探讨了局部损失权重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上述训练和测试过程应用于葵花-8卫星2015-2019年10.4(IR)和6.2(WV)微米图像。结果表明,WV的路径预测误差要小于IR,6小时的误差约为46 km。另外,受集合预报的启发,对不同局部损失权重和波段的预测结果做了集合平均,发现路径预测误差能明显降低,预测结果也更加稳定。
其他文献
随着卫星激光测距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各大天文台对于卫星激光测距系统自动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激光指向误差修正技术作为测距系统实现自动化的重要环节,逐渐成为卫星测距领域的研究热点。近些年,国内学者对于该项技术中的图像处理方法研究主要聚焦在激光散射光尖点定位和目标卫星定位上,但由于强噪声背景环境下会出现一系列干扰问题,导致定位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提高系统的指向修正效率,适应复杂的拍摄环境,需要对
图像因其表现形式丰富和反映事物直观等优势,已成为大量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关注与时俱进的图像分类技术,以便从大量高维图像中挖掘出更深入、更重要的内容。由于近年来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算法凭借其优越的性能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图像分类算法。但这类方法通常需要大量且平衡的标记数据来训练网络以达到更好的分类效果。训练数据不足或不平衡极大影响
近几十年中国夏季降水的区域变化成因及未来预估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借助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elf-organizing map,简称SOM)方法,通过建立能够反映夏季风演变过程的关键环流型与观测逐日降水之间的关系,探究了我国夏季雨带推进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原因,并基于改进的降水趋势分解思路,将我国夏季降水趋势分解为环流型频率变化引起的降水趋势、降水概率变化引起的降水趋势和降水强
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出现大范围干旱化态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深刻影响,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然而,干旱化形成的机制仍然存在争议,自然变率和人类强迫对干旱化的贡献还不明确,亟待进一步探讨。其次,关于干旱化的预估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基于多源观测、再分析及CMIP6(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模式资料,对历史时期全球干旱化进行了检测归因,量化了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
亚洲季风是全球最具能量的季风系统,影响全球约一半人口。亚洲季风的变异往往会引起天气和气候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为温室气体加剧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已经对气候系统产生重要且不可逆转的影响,厘清全球变暖下亚洲季风及其变率的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CMIP5/6多模式的模拟结果、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了亚洲夏季风环流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机制;比较分析了全球变暖下和间冰期亚洲夏季风
研究背景:血管新生可分为两大类,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新生。生理性血管新生主要发生在胚胎和胎儿发育、伤痕愈合、骨骼生长、月经周期和妊娠等阶段。病理性血管新生主要发生在肿瘤和各种缺血性和炎症性疾病中,包括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免疫原性类风湿关节炎和银屑病等。与具有保持静息状态的成熟健康血管的其他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相比,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脓毒症急性肾损伤(SA-AKI)在重症患者中发生率高,和死亡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等密切相关,因此实现对SA-AKI预后的早期预测和治疗至关重要。但是只有少数临床研究集中讨论SA-AKI的预后现状及治疗措施,大型重症数据库(MIMIC)将真实世界数据收集整合,解决了本地数据库的样本量少且数据完整性差的现象,为SA-AKI的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二章SA-AKI
电力系统作为一个高度统一、实时运作的系统,且电能具有不可大量存储的特殊性,维持电力系统供需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如今对负荷预测的研究已然不计其数,预测精度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高质量的电力负荷数据。但是现实情况下,因配网侧数据采集设备或出现采集错误、人为蓄意篡改等错误会极大程度降低电力负荷数据质量,从而影响后续负荷预测模型构建和预测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参数自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冲突是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探究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协同与权衡作用,最大化目标间的协同效应,并将权衡最小化,是促进区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的有效措施。以欠发达山区云南省临沧市为例,采用统计学与网络分析方法,开展了市级尺度2010—2020年的14个可持续发展目标、42项具体目标和51个指标的相互作用分析,发现临沧市可持续发展指标间的协同作用显著
<正>学生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一方面的责任,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笔者发现好多家庭教育,都偏向两个重点:首先,对孩子的一些习惯的培养,还有处世为人方面的教育,如通过家庭一些小事,端餐桌上的文化、收拾房间卫生等,想提升自己的素养和生活自理能力;其次,一味地给孩子"加餐",背语文、做数学题、背单词等等,看着什么都抓了,其实除了让孩子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恶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