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音查干凹陷处于二连盆地的西部边缘,是川井坳陷的一个次级单元构造。西、北邻巴音宝力格隆起,南接赛乎都格凸起,呈NEE向展布。锡林好来地区位于白音查干凹陷南部斜坡带。研究区区块面积为160Km2,共有78口井。此次研究目的层段为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地层。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含油断块多、含油层系多、砂体展布特征不明等诸多的复杂地质情况逐步暴露出来。针对研究区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依托高精度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分析等理论,建立研究区的勘探层段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精细刻画储集砂体的沉积微相、发育形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地震、钻井、岩心样品的分析测试等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腾格尔组沉积相、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的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和评价,指出了有利的勘探目标区,对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建立高分辨率层序控制下的小层体系。以岩石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指导,应用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方法,对研究区74口井进行精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及建立精细的小层模型。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粒度分析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资料,确定研究区总体为一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微相组成,在凹陷的中心部位发育一套白云质泥岩储层沉积体。该区物源主要来自于南部、西南部的古凸起。对各类储集岩含油性统计结果表明,粉砂岩、细砂岩为主要含油储集层,白云质泥岩在研究区分布层位较少,分布面积相对较小,其厚度占总储层的6.9%,而录井油气显示厚度占全部储层显示的16.2%,测井解释含油性厚度占全部储层8.88%,砂岩厚度占总储层的92.8%,而录井油气显示厚度占全部储层显示的83.4%,测井解释含油性厚度占全部储层90.8%,表明白云质泥岩储层含油性比例高于砂岩类储层。研究区重点含油层分别是tx1、ts3、tx2砂组,白云质泥岩类油层主要分布在tx1、ts3、ts2砂组。依据显微镜观察、电镜扫描、薄片鉴定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指出,腾格尔组储层砂岩的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同时发育少量的岩屑质石英砂岩及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研究区腾格尔组地层处于晚成岩A亚期成岩阶段,主要经受压实、胶结和自生矿物沉淀、交代、溶解溶蚀等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使得储层的物性变差,但区域内普遍发育的溶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集层物性。通过储层岩石学分析发现了新型储层,即白云质泥岩。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的混合类型发育为特点,主要孔隙类型有粒间孔隙、粒内孔、铸模孔、裂缝孔隙等,其中以粒间孔隙最为发育;喉道类型主要有孔隙缩小型喉道、收缩喉道、片状喉道及微喉道;孔隙结构特征为中孔细喉-细孔细喉、低配位数储层为主。不同微相中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孔隙结构较好,河口砂坝、浊积体孔隙结构较差。研究区白云质泥岩类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溶蚀孔洞,裂缝、溶蚀孔洞主要是由断层活动所产生的,由于断层活动引起流体交换,酸性流体溶解了早期交代产生的白云石等矿物,从而产生了溶蚀孔洞及缝洞网络体,因此这类储层多发育在较深大断层附近,形成的油藏多为上倾断层遮挡油藏。局部发育以溶蚀孔洞为主的透镜状油藏。针对白云质泥岩类成藏特征,寻找白云质泥岩类油气藏重点应在白云质泥岩较发育的较大断层附近,方能找到有效油藏。通过研究表明:储层物性宏观上受构造作用的控制,纵向上主要受成岩作用的影响,成岩作用主要决定了对储层原生孔隙的改造程度及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平面上主要受沉积作用的影响,沉积作用决定了储层原始孔隙度的发育。综合以上研究,分别对南部缓坡带碎屑岩储层及北部陡坡带白云质泥岩类储层的有利区带作出预测。工区主要油藏类型为断块油气藏及岩性油气藏,开发有利区为靠近陡坡带的南部缓坡区;北部陡坡带为自生自储型白云质泥岩缝洞油藏,白云质泥岩主要分布于北部陡坡带靠近湖盆的断裂带处的下降盘,层位上主要分布于腾上III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