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等城市化战略的迅速开展带来了大量污染场地,有效治理这些场地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根据环境部发布的《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蒸气入侵,即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入侵建筑物室内空气,是挥发性污染物对人体的主要暴露途径,决定着场地修复目标和风险管控措施,其中石油烃蒸气入侵(Petroleum Vapor Intrusion,PVI)由于污染物迁移时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因此需要重点研究。本文以非水相液体和溶解相这两种污染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数值模型探究了土壤质地和毛细管作用等因素对PVI的影响,并通过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的PVI数据库检验模拟结果,得到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并修正了现有的垂向风险筛选距离,为PVI风险筛选提供了一定技术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对非水相液体污染源的研究中,本文构建了砂土、沙壤土和粘土这三种土壤类型下的数值模型,分别模拟了不同污染源深度下污染物在不同土壤中迁移时的浓度变化,并通过解析计算及分析PVI数据库探究土壤质地的作用,从而验证EPA提出的15英尺(4.6m)的筛选距离。结果表明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会受到土壤质地影响,当土壤为粘土时污染物衰减程度最高。在厌氧区域,三种土壤中污染物浓度变化较为相似,因此在生物降解微弱时土壤类型对污染物衰减影响不大。而在好氧区域,质地越细的土壤中污染物衰减越多,主要是由于细粒土壤中较高的含水量和较低的扩散反应长度所致。综合上述结果,本文将垂向风险筛选距离针对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修正,即在细粒土壤中修正为3 m,而疏松土壤中修正为5 m。(2)在对溶解相污染源的研究中,本文构建了砂土、沙壤土、粘土这三种土壤中污染物从地下水中释放迁移的数值模型,分别模拟了不考虑毛细管作用、污染源位于水位线和污染源位于水位线上1 m这三种场景来探究毛细管层的影响,并验证EPA提出的6英尺(1.8 m)的筛选距离。对于污染源位于水位线场景而言,污染物的衰减量比不考虑毛细管作用时大幅升高,主要是由于毛细管作用降低了污染物的向上扩散速率,促进了好氧区的生物降解。此场景下的模拟结果基本没有超过室内风险筛选值,筛选距离能够足以应用于大部分场地,这也和EPA的观点一致。但当污染源位于水位线上1 m时,室内污染物浓度将大大增加,其中砂土中浓度最高且最接近于无毛细管作用场景。因此当水位线位置下降并形成残留污染源时,产生的弥散污染区将大大增加PVI风险,筛选距离的适用性将大为降低,在场地调查时应着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