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籍印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是当代英语小说家中的传奇人物,更是世界后殖民文学领域中的先锋,被称为“后殖民文学教父”。作为一个来自前欧洲殖民地,后来移居西方中心的移民作家,他在创作和评论中坚持文化多元主义,反对民族纯粹的概念,谴责古老陈旧的种族意识,鼓吹全球性的多民族文化的互相融合、和平共处。《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一部作品,曾获得英国文学的最高奖项—布克奖。这是一部波澜壮阔,无所不包的长篇巨著,作者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以个人和家族的历史展现了印度次大陆独立前后六十多年广阔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作品中历史事实和神话故事,现实与虚构并存,古老的印度文化独有的素材与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相融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元混杂的文学世界。
本论文从文化身份入手,并且结合赛义德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和解读拉什迪在《午夜的孩子》中所构建的超越东西方的“混杂”话语。全文由五部分构成:绪论介绍了国内外拉什迪的研究现状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在日益走向多元化的当今世界,运用后殖民理论研究《午夜的孩子》,倡导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建设多元文化共生的和谐世界。第一章详细阐述了拉什迪的移民文化身份,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身份使他能够以双重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并有意识地将其形诸于文学创作之中,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阐述了后殖民理论家赛义德、霍米·巴巴关于“混杂性”和“第三空间”的理论,论证了拉什迪以其自身及其文学写作对巴巴的“混杂性”理论做了精确的表达和有力的回应。在赛义德与霍米·巴巴关于“混杂性”理论的基础上,第二章与第三章进一步从《午夜的孩子》的文本内容和叙事模式两方面阐释、分析、论证拉什迪的“混杂”话语。第二章分别从人物、意象和互文性三个方面,论述了作品在文本内容上的混杂,表达了拉什迪力图打破东西方的界限,建构一个超越文化差异的文学文本。第三章通过对作品的语言、叙事方式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分析,论述了《午夜的孩子》在叙事模式上的混杂。在论文的结语中,笔者进一步指出:作为一位后殖民移民作家,拉什迪具有挥之不去的反殖民意识和全球意识,他一方面通过他的“混杂”话语颠覆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追求文化统一和单一的霸权。同时也避免了前殖民地极端民族主义的局限性,即固守本土文化,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当今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如何坚持本土文化和对待外来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拉什迪的作品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论文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