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什迪的“混杂”话语——小说《午夜的孩子》文本解读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ai9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籍印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是当代英语小说家中的传奇人物,更是世界后殖民文学领域中的先锋,被称为“后殖民文学教父”。作为一个来自前欧洲殖民地,后来移居西方中心的移民作家,他在创作和评论中坚持文化多元主义,反对民族纯粹的概念,谴责古老陈旧的种族意识,鼓吹全球性的多民族文化的互相融合、和平共处。《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一部作品,曾获得英国文学的最高奖项—布克奖。这是一部波澜壮阔,无所不包的长篇巨著,作者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以个人和家族的历史展现了印度次大陆独立前后六十多年广阔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作品中历史事实和神话故事,现实与虚构并存,古老的印度文化独有的素材与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相融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元混杂的文学世界。 本论文从文化身份入手,并且结合赛义德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和解读拉什迪在《午夜的孩子》中所构建的超越东西方的“混杂”话语。全文由五部分构成:绪论介绍了国内外拉什迪的研究现状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在日益走向多元化的当今世界,运用后殖民理论研究《午夜的孩子》,倡导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建设多元文化共生的和谐世界。第一章详细阐述了拉什迪的移民文化身份,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身份使他能够以双重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并有意识地将其形诸于文学创作之中,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阐述了后殖民理论家赛义德、霍米·巴巴关于“混杂性”和“第三空间”的理论,论证了拉什迪以其自身及其文学写作对巴巴的“混杂性”理论做了精确的表达和有力的回应。在赛义德与霍米·巴巴关于“混杂性”理论的基础上,第二章与第三章进一步从《午夜的孩子》的文本内容和叙事模式两方面阐释、分析、论证拉什迪的“混杂”话语。第二章分别从人物、意象和互文性三个方面,论述了作品在文本内容上的混杂,表达了拉什迪力图打破东西方的界限,建构一个超越文化差异的文学文本。第三章通过对作品的语言、叙事方式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分析,论述了《午夜的孩子》在叙事模式上的混杂。在论文的结语中,笔者进一步指出:作为一位后殖民移民作家,拉什迪具有挥之不去的反殖民意识和全球意识,他一方面通过他的“混杂”话语颠覆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追求文化统一和单一的霸权。同时也避免了前殖民地极端民族主义的局限性,即固守本土文化,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当今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如何坚持本土文化和对待外来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拉什迪的作品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论文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达到教学效果最
目的:为白及组培快繁寻求最佳部位及最佳培养基配比。方法:研究不同激素浓度和配比对白及不同外植体诱导分化、增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幼根最容易诱导出丛生芽,其最佳培养基
在以往的控制系统中,多采用单片机及功率器件加以控制,这种控制系统较为稳定.但是,在这种系统中,给定量要由直流量变为交流量,而反馈量又要从交流量变为直流量,两次坐标变换,
随着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大数据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通过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实现资讯的有效利用.rn近年来,贵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中国榜书高手慎召民应邀从浙江湖州去了美国,走进弗吉尼亚州亚洲美术探索研究院。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美国友人希望慎召民写一幅榜书,然后通过
在当代水墨的创作实践中,墨作为一种材料的物质性愈发得以被感知、意识及表达出来。郑重宾早在1986年便开始将白色的丙烯混入水墨中进行创作,虽然同为依托于水的媒材,墨及丙
小学英语教师要想在这飞速发展的教育界站稳脚跟,就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针对自己的特点随时进行素质完善,让自己这“一桶水”满得充实,让学生的“一杯水”装得扎实。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