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约束理论认为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外源资本成本高于内源资本成本成本,导致公司面临融资约束,进而对公司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当面临融资约束时,公司很可能为了未来可以持续经营而留存较多的自由现金流,而管理者很可能利用此部分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但是,鉴于融资约束下外部投资者的监督意愿更强,督促管理者进行谨慎投资,避免其发生盲目投资。因此,本文提出融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过度投资。然而,融资约束并不是直接抑制过度投资,而是通过影响债务融资来抑制过度投资行为。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是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债务融资类型,它们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存在差异。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下信贷风险不同,债权人的贷款意愿有所不同,监督的意愿也有所差异,如高融资约束下银行的监督意愿强于低融资约束,造成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的相机治理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本文考察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下,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会有何差异。鉴于民营上市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普遍较强,因此本文选择民营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约束相关的实证检验更有说服力。本文选择2007-2011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在民营上市公司中,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均发挥了债务治理作用,且银行借款作用较强,在验证债务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也为民营上市公司选择债务融资类型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提示公司在进行债务融资时不仅要考虑资本成本还要考虑债务治理作用带来的收益。同时,本文也对融资约束理论进行了验证,指出融资约束可以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最后,在融资约束与债务类型均与过度投资存在一定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在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下,不同的债务融资类型的债务治理作用的差异。高融资约束下,银行借款能够抑制过度投资,商业信用没有起到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低融资约束下,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均能抑制过度投资,但商业信用的抑制作用要强于银行借款。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并构建论文的研究框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对债务融资与过度投资、融资约束与过度投资以及融资约束与债务融资三方面的相关文献的梳理,提出当前研究的现状以及不足。第三部分介绍了本文相关的理论依据,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四、五和六部分是本文的重要部分,分别实证检验了债务类型的相机治理作用、融资约束与过度投资的关系,以及融资约束下债务类型抑制过度投资的差异性。包括结合我国相关制度背景提出研究假设,构建模型和主要变量的定义及度量方法,和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第七部分为全文总结部分,在概括了实证研究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指出文章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理论上丰富了融资约束理论,提出融资约束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在实践上为民营上市公司制定债务融资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导。之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公司已经通过债务融资渠道获得其所需资金,本文主要从融资受到约束出发,研究不同债权人在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下意识治理作用的差异来分析债务融资类型的相机治理作用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