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达松是一种现代农业中常用的选择性触杀型苗后处理除草剂。它在环境中的移动性很强,易光解但不易水解,对地下水资源构成严重的污染威胁。被吸附于土壤环境中的苯达松会在一定时间内被降解和转化,这是其最好的环境归宿。本文以宣城红壤、亳州潮土和砀山砂土作为供试土壤。根据OECD的标准采取批量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土壤理化性质、环境温度、pH值、土壤微生物以及金属离子等对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性能的影响。以期探明这些环境因子与苯达松在土壤环境中所产生的相关动态效应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有利于促进供试土壤吸附苯达松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宣城红壤、亳州潮土和砀山砂土是安徽省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种类,经实验测定,这三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红壤偏酸性,潮土和砂土偏中性。这三种土壤对苯达松的吸附能力依次表现为红壤>潮土>砂土,红壤最高为25.06%。在饱和水土柱淋溶试验中苯达松的淋出量依次为砂土>潮土>红壤,红壤最低为54.15%。苯达松在这三种土柱的土层中分布也很少。由此可见苯达松在这三种供试土壤中的被吸附性均很弱,迁移能力很强,不易被固定于土壤中。改变电解质溶液的pH值,线性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更适合模拟此时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通过SPASS软件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KOM),土壤粘粒(Clay)与土壤对苯达松的吸附系数Kd相关性显著。土壤粘粒(Clay)有显著的促进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作用,但土壤有机质(KOM)对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与淋溶迁移性质的作用影响要从多维的角度去考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及淋洗液pH值与Kd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对土壤固定苯达松的能力没有显著的规律性影响;土壤有机质(KOM),粘粒(Clay),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淋洗液pH值这四因子的组合与Kd的相关性显著度最高,说明这四种因素的协同作用才是影响苯达松在供试土壤中动态效应的最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也能够促进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降低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土壤中有机质(KOM),粘粒(Clay)和微生物促进农药在其中固定的主要原因是它们能够在土壤环境中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促进了农药与土壤颗粒之间的表面吸附。当实验温度从20℃升高至25℃,苯达松在供试土壤土柱中的总淋出率均提高了10%。因为在一定范围内升高环境温度,会促使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逆向进行,从而降低了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率,提高了其在土柱中的迁移性能。实验研究还发现,可能是由于金属离子与苯达松之间存在竞争吸附作用,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Na+、Ca2+、Mg2+、K+、Mn2+、Fe3+和Al3+这7种金属离子对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均起抑制作用,不利于供试土壤对苯达松的固定。有关金属离子与苯达松之间竞争吸附的详细机理,以及各个金属离子对苯达松的吸附是否存在明显规律性影响差别还需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