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针对目前磁分离载体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入手,设计和制备了两种纳米结构的生物磁分离载体微球,探讨了相关的科学问题,并在生物与医学应用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该文根据二价、三价铁盐共沉淀合成纳米Fe<,3>O<,4>粒子是个快反应的特点,设计了利用氮气压差和T型管道对撞构成的强制混合制备Fe<,3>O<,4>粒子新方法,达到了快速微观混合和避免氧化的目的.此外,还利用掺杂多糖的方法,改变了沉淀氧化法形成Fe<,3>O<,4>的相区,从而避免了高pH合成Fe<,3>O<,4>时铁黄相的出现和实现对产物粒子形态与结构的调控.利用Rietveld结构精修的方法,研究了铁氧体中掺锰对尖晶石结构中阳离子分布、晶粒尺寸和微应变的影响,讨论了掺锰对改善稳定性的作用.通过研究多种改性剂对纳米Fe<,3>O<,4>粒子分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了聚合物型润湿分散剂对纳米Fe<,3>O<,4>粒子表面处理的技术路线,从而实现了纳米Fe<,3>O<,4>粒子在苯乙烯中良好的分散和稳定.在此基础上,采用优化的悬浮聚合工艺制得了表面富含羧基、环氧基等功能化磁性高分子微球.采用胶体模板逐层静电自组装方法,首次设计和制备核壳型二氧化硅磁性微球.激光动态光散射、TEM、SEM和EDS等分析表明这种方法制得的磁性微球单分散性好,且磁球的形状、大小及磁性物质含量可通过磁流体的逐层吸附控制.聚电解质PDADMAC和磁流体在胶体SiO<,2>表面的交替吸附使粒子表面ζ电位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表明了多层膜在SiO<,2>表面的逐步生长.AES和XPS对静电自组装的Fe<,3>O<,4>/SiO<,2>核壳微球和PS交替组装聚电解质的微球的表面分析,得到了组分和化学态的分布规律.此外,还从理论上估算了作为胶体模板的母粒子与组装在母粒子上的纳米粒子(子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子粒子与子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母粒子与子粒子不同的尺寸大小对相互作用的影响.用静电自组装制备了PS/SiO<,2>核壳式微球.通过热处理除去有机物核,可得到空腔SiO<,2>微球.羧基化磁性微球偶联相应的引物链可用于分离VEGF核酸.表面含羧基、氯甲基和环氧基的高分子磁性微球均能与常用的蛋白,如b-γIgG或BSA交联,交联量与磁微球的组分、制备工艺和环境pH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