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病理性高度近视黄斑功能与微血管形态相关性临床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ot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度近视主要是指度数大于-6.00 D或者眼轴大于26.5mm的近视,表现为眼球异常变大,视网膜和脉络膜代谢失调。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眼轴过度增长和赤道部巩膜机械性拉伸引发视网膜和脉络膜不同程度的萎缩变性,最终可能出现黄斑劈裂、黄斑裂孔、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脱离等病理性改变,具有患病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目前认为高度近视是导致成年人中心视力丧失或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黄斑区作为视觉最敏锐的区域,位于视网膜后极部中央,因独特的解剖特征和功能意义,黄斑区成为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的特异性好发部位,而黄斑损伤也成为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中心视力丧失的关键原因。因而早期对黄斑部形态和功能进行监测,对高度近视演变成病理性近视的体征进行有效判别,给予合理的医疗干预,对减轻或延缓黄斑病变的发生、发展,保存一定的视功能,提高高度近视人群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心视力一直是评估视功能的金标准,但因高度近视人群往往本身视力较差,通常不能察觉中心视功能的轻度下降,而中心视野,电生理等视功能评价手段则主要是基于中心注视所设置的,当黄斑中心凹功能受损及固视不稳定或为旁中心固视时,传统的视功能检测手段无法精准反映高度近视人群的固视情况和局部视网膜特定区域的视觉敏感度,而微视野(microperimetry)检查技术的出现很好地克服了传统视功能检查的缺点,它是将视网膜敏感度(retinal sensitivity,RS)作为一个量化的黄斑中心凹视功能检测值,与传统视功能评价指标中心视力、视野、电生理等相比,微视野检查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提供黄斑中心凹视功能改变程度,同时对固视位置和固视稳定性(fixationstability,FS)进行定量评价,提供更为准确的视觉敏感度和固视点的信息,对于黄斑功能受损较严重者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黄斑区视网膜检查方法包括直接检眼镜、裂隙灯加三面镜或前置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发现黄斑区的改变,但由于高度近视人群眼底广泛的萎缩变性及玻璃体的退行性改变,传统的检查方法并不能很好的获得清晰的眼底改变情况,往往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的发生。多项研究显示高度近视的诸多并发症均与血管相关,因此对高度近视病理研究不应只集中于视网膜脉络膜的厚度,还应对其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进行深入探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新型的血管成像技术,除了具备传统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实时、快速、无创及高分辨率等优点外,OCTA还可分层的观察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形态,并使用伪彩区分正常与异常血管结构,量化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与传统的眼底血管造影相比其有着更高的分辨率,可实现在活体上对黄斑区的血流分析达到组织解剖水平,因此OCTA能够更加精准客观的反映黄斑区的形态改变,.目前它已成为评价和诊断黄斑区视网膜结构最敏感和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本研究对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88例非病理性高度近视患者进行了黄斑功能评估仪(macular integrity assessment,MAIA)微视野计和OCTA检查,分析获得的黄斑区视功能与形态学结果,以明确黄斑区视功能表现与形态学表现的对应性,探讨MAIA及OCT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以期可更全面的获得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功能学及形态学指标特征,为今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临床认识和评估、疾病的监测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目的MAIA微视野计测定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相关视功能指标,明确受检眼视网膜光敏感度(retinal sensitivity,RS)及固视稳定性(fixation stability,FS)特征;获取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黄斑区OCTA图像特征,明确黄斑区微血管密度(vascular density,VD)变化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分析其与常规视功能检测指标如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眼轴(axial length,AL)的相关性;探讨MAIA微视野计功能学分析结果与OCTA黄斑部形态学定量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研究方法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就诊的非病理性高度近视88例,共88眼,设为高度近视组,选取同期正常志愿者40人共4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经过详细的眼底镜检查、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等测量。入选标准为:屈光度大于-6.00D,无典型的病理性近视改变,如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脉络膜萎缩、Fuchs斑、漆裂纹、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脱离等,且排除眼外伤、眼部手术史、内眼炎症性疾病、糖尿病、屈光介质混浊及有不能合作的精神智力等因素受检者。MAIA微视野计测定所有入组受试者黄斑区10°范围内视网膜光敏感度(retinalsensitivity,RS)、2°和 4°固视率(P1、P2)、63%BCEA和95%BCEA(固视范围63%及95%的双曲线椭圆面积,bicurve elipse area,BCEA)、黄斑完整性指数(macular integrity,MI)及测试时间。同时,所有入组受试者均接受OCTA检查,获得视网膜黄斑中心凹3×3 mm2大小范围的3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分别测定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血流密度(MVD)、浅层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角膜厚度(corneal central thickness,CCT)。应用t检验和Pearson分析确定两组受检者之间功能学指标及形态学指标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及其分别与SE、AL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人群128例计128眼,其中男性55例,女性73例,入选人群年龄范围为20至54岁,平均年龄(30.72 ±7.52)岁。常规视功能检测结果显示:高度近视组及正常对照组人群平均SE分别为(-7.45 ± 1.74)D和(-0.87 ± 0.71)D,平均AL为(26.89±0.89)mm和(22.63±0.38)mm,平均BCVA是(0.90土0.14)和(0.99±0.03),平均眼压(intraocularpressure,IOP)为(15.94±2.67)mmHg和(16.01±3.45)mmHg,高度近视组在屈光度、BCVA和眼轴长度方面,与正常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对照组平均RS值为(29.97 ±0.79)dB,最大值为31.1 dB,最小值为28.3 dB;高度近视组平均RS值为(28.59 ± 1.26)dB,最大值为31.1 dB,最小值为23.8dB,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组RS呈现降低趋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38,P<0.0001)。3.高度近视组2°及4°固视率(P1,P2)分别为(93.49± 7.28)%和(98.02±3.44)%,正常对照组为(96.13 ±4.18)%和(99.13 ±1.40)%,两组间固视率P1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t=2.13,P=0.0348),P2结果无显著性差异(t=1.95,P=0.0535);高度近视组63%BCEA和95%BCEA分别为1.32 deg2和3.92 deg2,对照组为0.66 deg2和1.96 deg2,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63%BCEA和95%BCEA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41,P=0.0176;t=-2.38,P=0.0190)。4.高度近视组及正常对照组黄斑完整性指数(MI)分别为(31.67 ± 25.93)和(10.37±11.36),二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4.98,P<0.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平均测定时间也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36,P=0.0199)。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度近视组RS与SE(r=0.40709,P<0.0001)及BCVA(r=0.26258,P=0.0135)呈正相关性,与AL存在负相关性(r=-0.3182,P=0.0025),但与眼压无明显相关性(r=0.00296,P=0.9782);P1 及P2与SE、AL及RS均存在相关性(P1:r=0.3341,P=0.0015;r=-0.3493,P=0.0009;r=-0.2840,P=0.0073;P2:r=0.2319,P=0.0297,r=-0.25354,P=0.0172;r=-0.2710,P=0.0106),对BCEA@63%、BCEA@95%与SE、AL及RS关联性分析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BCEA@63%:r=-0.3285,P=0.0018;r=0.3350,P=0.0014;r=-0.3483,P=0.0009;BCEA@95%:r=-0.3343,P=0.0015,r=0.3400,P=0.0012;r=-0.3507,P=0.0008),提示SE、AL及RS改变均可影响高度近视组的固视稳定性。6.高度近视组及正常对照组FAZ面积分别为(0.35 ±0.09)mm2和(0.30 ±0.07)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68)。两组人群黄斑区(P =0.1298)、黄斑区旁(P =0.2344)、黄斑旁颞侧(P =0.0563)、黄斑旁鼻侧(P =0.7263)、黄斑旁上方(P =0.3074)及黄斑旁下方(P =0.3106)微血管密度无统计学差异。7.高度近视组及正常对照组GCC厚度分别为(98.22 ± 5.04)μm和(102.48 ± 2.72)μm,两组人群GCC厚度存在明显差异(P<0.0001);对比两组人群RNFL厚度,可见高度近视组RNFL厚度显著降低(P<0.0001);对两组CCT分析结果显示,高度近视组及正常对照组CCT分别为(545.60±25.63)μm和(554.43±26.02)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48)。8.高度近视组FAZ与SE(r=-0.3918,P=0.0002)及RS(r=-0.2489,P=0.0193)呈负相关,与AL(r=0.2277,P=0.0329)呈正相关,与BCEA@63%(r=0.0421,P=0.6966)和BCEA@95%(r=0.0469,P=0.6646)无相关性。9.高度近视组GCC厚度与BCEA@63%(r=-0.2291,P=0.0318)和BCEA@95%(r=-0.2354,P=0.0273)呈负相关性,但与SE、AL和RS无相关性(r=-0.14673,P=0.1725,r=0.06626,P=0.5396,r= 0.04264,P= 0.6933)。结论1.高度近视组随着屈光度增加,眼轴延长,其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增加,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固视稳定性降低。2.固视稳定性是评价视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固视稳定性受损者相比固视稳定者表现出较好的视功能。3,高度近视组黄斑区视功能变化早于形态学病理性改变,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监测。4.MAIA与OCTA联合应用可全面精准的反映黄斑区功能学与形态学改变,可作为综合评价指标联合应用于临床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早期诊断、病程随访和预后判定等。
其他文献
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了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学导论等,基础课程则包括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不仅系统庞杂,而且内容繁琐抽象,加上传统教学模式和教
<正>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睡行症等,其中以失眠症最为常见。睡眠障碍是ICU清醒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对脓毒症模型的抗炎和器官保护作用。方法♂大鼠128只,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模型。随机分为卡巴胆碱组和脓毒症组,分别静注卡巴胆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所采用的条形码+信息管理系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但是通过图书馆扫描图书条形码来实现图书信息辨析的方式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需
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了有关人参质量评价的4项倍半萜指标,以不同产地的鲜人参、白参和红参为例,阐述了倍半萜指标及其差异水平在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意义。
目的为了研究吉林省部分地区人参中多肽的含量。方法取4年5年生生晒参及区4年5年生红参若干,活性参及高丽参各一只。提取后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人参中多肽含量随着生长年
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主要生长在东亚,特别是寒冷地区,具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等作用。其主要成分有皂苷多糖、多肽、皂苷、氨基酸和维生素等[1,2]。目前,人参研究主要
给白兔iv人参多肽30和60mg/kg可明降低血糖和肝糖原含量。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及猫的呼吸、心率、血压及心电图均无显明显影响。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表明:人参多肽毒性甚低
<正>以往认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对疼痛的敏感性差,故一直未予重视和正确处理。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不论是足月儿或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新生儿不但
<正>近日,美国"美好饮食"网站撰文指出,只要在晚餐中加入下面5种食物中的一种,长期坚持,就能帮你赶走多余脂肪。1.豆类。豆类能让你觉得更饱。最新研究显示,豆类更有助于去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