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壮数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对关节积液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就诊于我院针灸科,并确诊为合并有关节积液的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就诊次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两组均予温针灸治疗,穴位均取患侧内膝眼(EX-LE4)、外膝眼(ST35)和足三里(ST36),针刺后一壮组共施温针灸1壮后起针,两壮组共施温针灸2壮后起针;两组均予治疗1次/天,30分钟/次,1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2个月时,对两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运动功能、关节积液含量及安全性指标等进行测评,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两组在症状积分、关节疼痛、运动功能及关节积液含量等方面的变化差异。结果 1、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均取得明显临床疗效,其中两壮组的有效率为87.09%,明显优于一壮组的有效率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治疗后、随访2个月时两壮组的症状积分与一壮组同时期比较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膝关节运动功能:两组治疗后的Lysholm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提高,并且治疗后两壮组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一壮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且在随访2个月时其功能评分仍高于一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镇痛效果: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2个月时两组间的疼痛评分比较,两壮组低于一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疗程结束时共34例患者疼痛消失,一壮组平均疼痛消失时间为(16.46±7.25)天,两壮组平均疼痛消失时间为(11.00±5.12)天,两组平均疼痛消失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关节积液:两组治疗后关节积液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后两壮组的积液含量明显少于一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产生其他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的病例;均未出现晕针、滞针、断针或皮下血肿等不良事件。结论 1、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并且能有效促进关节积液吸收。2、温针灸壮数不同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有一定影响,两壮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明显优于一壮温针灸的疗效;并且两壮温针灸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关节功能、缓解疼痛、促进关节积液吸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