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杰出女作家。她博览群书,对宗教,历史,哲学都很感兴趣,一生共发表七篇长篇小说。乔治·艾略特的作品都致力于阐明某种道德观念或某种人生哲学,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尤为精辟。本文选择了乔治·艾略特创作生涯前期的一部成功作品《亚当·比德》作为研究对象,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细致的语言对人物的幻觉场景,幻觉意象进行了描绘,而幻觉则是理解这部小说文学意义的关键词,不同人物的出现伴随着不同的幻觉场景的出现,而人物的心理状态的变换则体现于幻觉场景的变幻之中。某些幻觉会引导和帮助人物进入一种切合实际的道德生活中,而某些则引导人物偏离了正确的道德轨迹,最终离群索居,走向毁灭。本文以视觉画面为主线,结合由视觉画面所引出的大量幻觉意象,以及人物的戏剧性活动来展示艾略特给我们描述的两种完全相反的人物道德趋向:偏离道德观念的消极行为和趋向于道德观念的积极的行为。 本文并非是对幻觉意象的研究,而是在研究这两种正相反的行为时,幻觉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工具。但是我们必须时刻谨记“幻觉”一词的意义在《亚当·贝德》一书中并不是绝对的,它的意义是多重的,它可以指人物的幻觉,可以是视觉,也可以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这一点在本文中已经清楚的阐明了。 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偏离道德观念的消极的行为。这当中有海蒂的梦幻世界,亚瑟的童话式梦想以及亚当自己看待事物的不完美之处。不同人物的出场有特定的场景加以陪伴,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幻觉的出现对人物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亚当在经历各种心理考验之后,重新调整了自己的道德视野,塑造了一个更加强壮的自己,完成了自身的一次洗礼,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他的这种进步过程,与巴尔托的积极指引是分不开的,他是亚当在成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物。第三部分论述两种行为的融合。消极的行为渐渐隐去,在此过程中新一轮的积极行为又开始展开,作为标志的是亚瑟和海蒂的反省,以及亚当和戴安娜的相爱过程。通过以上各部分的论述,本文旨在阐明道德观念的强弱,影响着人物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人们只有在经历过各种考验,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道德观才能以正确的方式,正确的观念去看待周围事物,看待整个世界。人们只有在经历挫折苦难之后才能扩大自己的道德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