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在这一变革之下,僧人群体与儒学思想发生了哪些矛盾和斗争?僧人对这些矛盾的认识和态度如何?为什么佛教与儒学会发生合流?佛教的儒学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僧人群体对宋学主体精神的变迁及其对儒家反佛、儒学思想、儒家伦理、儒家史学、儒佛道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如何?对宋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南宋道学的兴起,产生了什么样的学术指向?目前的研究仍显薄弱,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论文以转型与整合为视角,以僧人这一特定群体为考察对象,从宏观和微观、横向和纵向上剖析了宋代僧人与儒学的关系。这对于从一个文化转型与整合的时代总趋势,来重新认识和考察两宋时期的学术思想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宋代僧人群体,无论在“儒学化”的数量上,还是在“儒学化”的水平上,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本论文中,我主要选取了宋代几位最具代表性的僧人——智圆(宋初)、契嵩(北宋中期)、宗果(北宋末期南宋初期)、志磐(南宋中后期),从佛学的立场探讨了他们儒学化的过程及其对儒学的认识和态度;对僧人群体“新儒家先觉”的作用,给予了系统的阐释和论证。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证了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并依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宋代佛教、僧人群体、研究状况、主要内容、史料问题及研究方法等,给予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宋代僧人对儒家反佛思想的认识与回应。宋儒的反佛与僧人对儒家反佛思想的认识与回应,是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宋代学术思想史发展的特点之一。了解僧人对儒家反佛思想的认识与态度,有助于我们剖析宋学形成前后儒佛思想的渗透、融通及其向纵深领域内的发展,审视宋代学术思想史中儒佛关系的“矛盾”性。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宋代僧人对儒学思想的认识。唐宋社会的转型与僧人群体的儒学化趋势,使他们对儒家经学、古文运动、中庸之道、心性义理之学、“入世思想”及儒学代表人物等,有了较为深刻地认识。这些认识为我们重新审视佛教在宋代的儒学化,以及僧人群体在宋学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宋代僧人对儒家伦理思想的认识与态度。儒家伦理是儒学思想的核心,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其“无父无君”思想,首当其冲的与儒家伦理发生了冲撞。宋代时,随着佛教的儒学化,僧人群体对儒家伦理思想的认识与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们不仅认同、肯定儒家的“孝亲”、“孝忠”思想,而且还在理论和实践上将其引入佛教,以此阐释佛门之学。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宋代僧人对儒家史学思想的认识与批判。北宋中期以来,儒家史学思想出现了重大的转型。以赞宁、道原、惠洪、志磐等为代表的僧人群体,对儒家史学的这一变化,给予了有力的回应与批判,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佛教僧人对史学思想的认识和看法。从《四库全书》和《大藏经》中宋代僧人的史学著作可以看出,宋代的佛教史学,不仅丰富了佛教自身,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而且也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成份,它的出现有着历史与宗教的双重意义,值得作进一步的探究。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宋代僧人对儒佛道关系的认识与态度。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渐形成儒佛道三教既互相冲突、斗争又互相渗透、融合的局面,在宋代最终形成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新格局。因此,从佛学的角度透视僧人群体对三教关系的认识与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读宋代学术思想史的传承与流变。第七章为结语,对本论文各章的主要内容及本文的主要观点作了详细的概括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