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判断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或特性进行判断的过程。在道德判断过程的理论依据上,相继有Kohlberg的理性模型,Haidt的社会直觉模型,Greene的双加工理论模型。三种理论模型在情绪和认知两者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作用程.度上有不同的看法。社会直觉模型、双加工理论模型均认为道德判断可能和抽象的道德准则有关,因此有研究者引入解释水平理论研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但是目前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基于双加工理论,这种不一致的结论可能是被试在阅读道德事件时引起的情绪参与了道德判断导致的。因此本研究拟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探讨解释水平和情绪在个体对不同违规程度的道德事件做道德判断时的关系和作用机制。试图对已有的不一致的研究发现提供更合理的解释。本研究选择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共分为三个实验。实验一通过发放纸质问卷的方法,研究空间距离对不同违规程度的道德事件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低违规程度和中违规程度的行为,远空间距离的被试对于低违规程度和中违规程度的行为可接受程度高于近空间距离的被试对这两种违规行为的接受程度,即远空间距离让被试对道德判断的标准更严苛。而高违规程度的行为,不同空间距离的可接受程度差异并不显著。这说明,不同违规程度的道德情境可能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实验二通过行为识别量表(Behaver Identification Form,BIF)区分高解释水平组和低解释水平组,并让被试对逐字呈现的道德情境做道德上可接受程度、情绪愉悦度、情绪强度的评分。结果发现,高解释水平相对于低解释水平的被试对违规行为的可接受程度更低,反应时也更小。而只有在高违规情境,高解释水平相对于低解释水平表现出更强的负性情绪。实验三同样通过BIF区分高低解释水平组后,使用情绪图片启动负性情绪,然后让被试对逐字呈现的道德情境做可接受程度的评分。结果发现,启动负性情绪的条件下,高、低解释水平的被试对低违规程度行为的接受程度差异显著,而高违规程度的行为差异不显著,反应时均不显著。结合实验二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高解释水平的被试在阅读高违规道德情境时,表现出更强的负面情绪,该负面情绪也影响了道德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