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对20世纪的宣传话语与宣传概念进行基础性研究,剥离宣传的话语与宣传现象,为进一步开展宣传研究准备条件。这一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1)宣传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2)影响了现代宣传体制的关键宣传话语及观念是什么?(3)这些关键的宣传话语及观念是在何种语境或场域中产生的?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来看,这些宣传话语与其他宣传话语之间是否存在模仿与冲突?(4)如何从宣传话语与观念的的角度认识宣传现象?如何评价宣传中的传播伦理与自由问题? 本研究使用话语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宣传话语的文本、语境和话语场域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提纲契领地对20世纪宣传话语和宣传观念的变化过程进行散点透视。在宣传话语与观念的考察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问题:中国的宣传观念来自于哪里,它将向何处发展?在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宣传话语分析中,强调了对中国宣传观念产生过直接影响的苏俄宣传观念和美英宣传观念。 本研究第1章对宣传进行了定义,界定了研究范围。第2章介绍了如何用话语研究方法研究宣传话语的问题。论文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考察了英美、苏俄、纳粹德国、中国近代、现代、当代的宣传话语和宣传观念的变迁。 第3章首先考察了现代宣传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内围绕宣传产生的人本主义、专业主义、社会科学三种宣传话语。为了应对人本主义者对宣传的批评,美国的宣传机构借鉴社会科学对人性与社会的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对大众进行心脑控制,形成了知识与权力相结合的新的宣传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造就了另外一种与美国“社会科学”式的宣传不同的宣传体制,即苏俄的“一体化”宣传模式。这种宣传模式的观念在列宁夺取国家政权之前已经形成。第4章重点考察了苏俄宣传观念的诞生,对全国一体的、整合式的宣传模式在苏联的建立与发展进行了回顾。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对这种一体化的宣传模式进行了一刀切式的简单改革,结果过去被掩盖的矛盾突然爆发导致苏联解体和一体化的宣传模式崩溃。 第5章考察了中国宣传概念的起源。本研究认为中国的宣传概念并不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近代从西方经由日本引进的。尽管梁启超是公认的改良派宣传大师,但是他没有使用过“宣传”这个词,也没有把宣传与教育、新闻概念区分开。本研究对新闻传播界一直赞扬的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只是模糊的宣传观念,而且梁启超也并没有形成现代的“宣传思想”。孙中山发动国民革命期间,宣传观念才正式进入中国。孙中山全盘接受了苏俄的宣传观念,建立了仿照苏联的一体化宣传模式。 第6章讨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宣传话语的分化,分别出现了民族主义的、专业主义的和人本主义的三种宣传话语。最后前两者压倒了后者,成为主流。 如果说苏俄是“一体化”宣传观念在左翼的表现的话,纳粹德国的宣传则是“一体化”宣传观念在右翼的表现。第7章研究了纳粹德国的宣传观念,重点是希特勒与戈培尔的宣传观念,纠正了过去一些误解。本章还讨论了纳粹宣传的效果。 在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观念时,本研究也把重点放在了它的产生时期——延安时期。本研究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观念,是苏俄宣传观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第8章分析了毛泽东的“传播即宣传”、“一元化”原则、党性原则、群众路线中蕴含的宣传观念,并结合延安整风过程中《解放日报》的改版与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建立,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宣传观念的特征。此章还通过对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的兴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1957年新闻专业主义与一元化宣传观念的第一次冲突,考察了建国后党的宣传观念在50年代的调整。通过话语分析,指出了这些调整的话语与整个政治体制的矛盾之处,其失败具有必然性。 第9章考察了二战后西方宣传话语的新变化,宣传话语出现了中立和批判两种话语的分化。社会科学的宣传观念不断发展,其中以公众外交最为典型,同时参与式的“新宣传”正在取代“旧宣传”,宣传对大众的控制更加巧妙和无处不在。 第10章分析了文革后到当代中国宣传话语与观念的转型。在对文革后党性与人民性争论的话语分析后,本研究指出尽管这一争论引起了极大关注,但由于没有改变话语结构,并没有对既有宣传话语造成根本性的冲击。而1978年后传播学的引进,对既有宣传话语结构造成了根本冲击,社会科学的宣传模式开始扩散。进入90年代之后,中国的宣传话语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再次分化,出现了社会科学的、民族主义的和媒体专业主义的宣传话语,它们分别对应“危机管理”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话语、“妖魔化中国”的话语和体制内“语态改革”的话语。虽然这些话语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总的来说,中国的宣传观念正在经历由一体化宣传观念到社会科学的宣传观念的转变。 通过对宣传话语及观念变迁的梳理,本研究提出并阐明以下几个理论假说: (1)宣传话语和宣传观念是现代性的产物,是现代社会无法摆脱的治理术观念; (2)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体化”的宣传观念和模式将逐渐被“社会科学”的宣传观念和宣传模式所代替。 (3)宣传话语和宣传观念的合法性建立在传播效率(或社会团结)与公民个人自由保持平衡的基础上。 最后一章将经验分析上升到抽象理论层面,总结了20世纪宣传观念的谱系,同时对两种宣传技术、宣传与伦理、宣传与自由、受众的角色与义务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