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培养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hyno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科学发展方式、科技竞争方式和高校组织模式的转变,高校科研团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应对交叉综合、复杂多变的研究课题时,高校科研团队具有团队作战、优势互补、合作互助的优势,能够取得高于个体效应的协同性效果。与此同时,高校科研团队肩负着科研育人的重要使命,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以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作为衡量科研生培养质量与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指标,旨在讨论高校科研团队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的因素与机制,以指导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本研究聚焦的研究问题包括:第一,各国基于高校科研团队开展研究生培养的历史脉络是什么?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第二,优秀的高校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的路径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学习的经验?第三,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结构与特征是什么?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第四,高校科研团队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为解答以上问题,本研究按照“历史进程—优秀经验—现实状况—影响因素—内部机制”的研究思路,选取实证研究方法展开调研,获得以下研究结论。第一,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生培养的历史梳理发现,西方国家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强调联合指导、过程监控、评价的透明化,由于科研基础、教育实力和研究生培养重心方面的不同,各国的高校科研团队在培养目标、团队组成、管理制度、评价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稳中求进,高校科研团队正向着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跨学科与超学科相适应、多元化与系统化相调节的方向发展,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科研团队资助立项、国家特色教育质量评价、四面一体协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举措不仅使得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跨越式发展,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二,采用获选“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文本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按照扎根理论提出的理论构建方法,通过逐步编码整理出核心范畴、主范畴及各范畴之间的联系,形成高校科研团队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的路径模型。本研究发现,高校科研团队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的因素包括团队要素、行为过程和团队状态。以上各因素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作用路径如下:团队要素既可以直接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也可以通过行为过程间接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团队状态在此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第三,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概括为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品质三个维度。经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包括以下特征:(1)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整体发展水平良好,科研品质的发展情况最好,科研能力的发展水平有待提升;(2)男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及各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均高于女生;(3)研一和研二学生的科研能力低于博一和博二学生;(4)普通实验室(课题组)研究生的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低于重点实验室(课题组)研究生;(5)26人以上团队规模的研究生科研品质低于5人及以下、6-15人、16-25人团队规模的研究生;(6)10年以上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在科学研究素养及各个维度上高于组建时间低于10年的科研团队的研究生。第四,团队要素、行为过程和团队状态是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团队要素方面,团队成员深层多样性、团队成员的尽责性、开放性、外向性和宜人性、团队导师仁慈领导和权威领导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预测作用:团队成员表层多样性对科学研究素养及各维度的影响均不显著,神经质对研究生科研品质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在行为过程方面,团队任务转换、团队任务行动、团队合作和团队知识分享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及各维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团队状态方面,团队氛围、团队凝聚力和团队信任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及各维度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第五,运用多项式和响应面分析发现,当科研团队成员个体性格特征与科研团队整体性格特征程度相当时,高水平的尽责性、开放性、外向性和宜人性更能促进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养成,高水平的神经质则对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具有衰减作用。当科研团队成员个体性格特征与科研团队整体性格特征水平不一致时,随着科研团队成员个体尽责性、开放性、外向性和宜人性水平逐渐提高,且超过科研团队整体的尽责性、开放性、外向性和宜人性水平时,科研团队研究生的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品质和科学研究素养水平也将有所提高。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任务转换、任务行动、任务冲突、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在仁慈领导和权威领导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过程中发挥部分或完全中介作用;团队氛围、团队凝聚力和团队信任在团队领导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为了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本研究归纳出五条具有启发意义的建议:第一,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二,实行对研究生的分类指导,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第三,团队导师采用“恩威并施”的领导方式。第四,高校科研团队应鼓励团队合作、知识分享等积极行为。第五,高校科研团队应充分认知到团队状态的重要性,积极塑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提升团队凝聚力、培育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去卵巢大鼠骨质丢失情况,建立理想的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方法:取8-10周龄雌性Wistar大鼠56只,分为去卵巢组和对照组,其中,去卵巢组50只,对照组6只。饲养8周后采用Micro-CT扫描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去卵巢组和对照组相比,扫描图像显示股骨髁见更少的骨小梁结构,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显示骨体积、骨密度、平均连接密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均明显比对照组低,骨小梁间隔明显比对照组高。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的报告指出全世界有4.22亿人患有糖尿病,且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近三十年,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17%。如果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中国将成为糖尿病患者数量最高的国家。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显著增加,而80%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相关类疾病。I型和II型糖尿病可直接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病理改变独立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因素,这种情况被称为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肌病缺乏
Kisspeptin是由KISS1基因编码的前体蛋白水解得到的一系列小肽,是GnRH分泌最强有效的促进剂。在哺乳动物中,Kiss1的定时激增决定了 GnRH的定时激增:Kiss1神经元表达大量雌激素受体,介导了排卵前的雌激素正反馈和非排卵期的雌激素负反馈作用;Kiss1基因表达呈脉冲式,在雌激素条件下,脉冲表达的均值呈现昼夜节律;脉冲式的Kiss1使得GnRH神经元同步化。依赖于Kisspepti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慢性炎症导致的组织损伤、功能障碍、严重残疾和过早死亡。RA的致病机理复杂,一般认为遗传、环境和激素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大。RA的遗传性为65%,在女性中较男性更为普遍(男女发病率为1:3)。目前,RA尚无明确的治疗标准,该疾病的管理有赖于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了解RA相关分子的分子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开发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既往研
本论文从非均匀光学介质中的各种变系数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入手,利用解析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互补研究了空间分布参数对自相似涡旋的局域结构、振幅、相位、波宽度等传输特性的影响,以及涡旋激发、维持、旋转速度等操控问题。着重讨论了对称涡旋、角量非对称涡旋孤子,对形成涡旋孤子提出可行性方案,为研究实际非均匀光学系统中光涡旋的参量调控和动力学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对物质波涡旋孤子和等离子体中的涡旋孤波等其
3D打印(或称增材制造)是工业4.0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它融合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与材料成型技术的特点与优势,致力于将任意结构、可个性化定制的数字化模型迅速精准地转化成实际物体或产品。与传统制造技术(铸造、冲压、切削)相比,3D打印技术节省了制备模具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可一次成型结构复杂的三维结构部件,在金属、陶瓷、塑料与树脂等材料的打印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并已在制造航空航天器零部件、定制医疗
近代中国城市格局体系的演变,由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所决定。近代中国在西方入侵的背景下,被动卷入世界市场体系,原有的社会秩序亦遭受冲击。经济因素逐步取代政治、军事因素成为推动城市近代转型的根本动力,形成了政治城市衰落、经济城市崛起的格局体系。保定作为直隶省城,是一座地处京畿腹地的内陆城市,近代以前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近代以来发展相对落后。保定依靠行政力量开启了近代化转型的历程,城市经济的发展并非内
目的:观察针刺至阳八阵穴联合巴氯芬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2例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巴氯芬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至阳八阵穴,疗程为7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睡眠状况、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呃逆、中医症状、睡眠状况评分明显低
大量研究证实,学习者的特征影响学习效果。首先,认知灵活性关系到认知能力和创造力水平,是智能的重要特征。其次,个体在概率领域知识水平上存在差异,在概率线索的学习背景下,概率知识水平是否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有待研究。灵活性与知识水平如何交互作用于概率线索的规则学习更是需要探讨。本研究以概率线索规则学习为入口,围绕学习者的认知灵活性和概率领域知识水平展开。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event-
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在2009年发布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接受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考夫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鉴于创业的本质特性和广泛适用性,创业知识可以在具体课程层面和专业学科教育项目、主修或主修方向层面进行跨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必然性和现实需求。中国高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创业教育之初,就明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性创业教育方向,但全校性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