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湖北省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例,筛选治疗过程中从未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病例21例为对照组,筛选其中全程依据中医辩证论治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病例44例为治疗组,对照组为入院后给予西医常规的营养支持、保肝降酶、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对症支持治疗等基础治疗方法,以及行人工肝治疗,治疗组为常规基础治疗方案上依据中医辨证,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治疗。2、记录患者入院后首次进行实验室检查时的相关指标为基线指标(即为治疗前相关指标),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后第2、4、8、12周的相关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指标(PTA)、与血常规有关的相关指标(WBC、NLR、PLT)、肾功能指标(Cr、Na)、中医症候积分、计算MELD评分等,分别对治疗后两组间的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1)在临床治疗后第8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死亡率为15.9%,单纯西医治疗组死亡率为47.6%,在这一治疗时间点,对治疗组的患者死亡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36%,对照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33.33%,两组的总治疗有效率进行了比较,差异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在首次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组间的TBil水平均有明显好转,且治疗组TBil水平下降的变化幅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之间TBil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在治疗后第8周,中医药干预治疗组的PTA水平显著提高,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组PTA水平相对应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干预治疗ACLF,较单纯西医内科综合治疗,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4)临床治疗后第4周,两组ALT、AST均显著下降,治疗后两组的ALT、AST下降幅度的相关性比较,同期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较对照组大,两组间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经临床治疗后,两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均下降,在治疗后第12周,两组间NLR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研究结果发现,经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Cr水平均显著下降,在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Cr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两组间Cr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在接受治疗后第12周,两组患者Na均明显上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在治疗后的第2周、第4周,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9)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MELD评分显著下降,在对比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时,治疗组MELD评分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缓慢,两组间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8周)病死率,并且中医药的介入能够有效提高慢加性肝衰竭患者的总有效率,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组的ALT、AST、TBil、PTA、NLR、Cr、Na、MELD、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WBC和PLT水平无明显差异。
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湖北省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例,筛选治疗过程中从未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病例21例为对照组,筛选其中全程依据中医辩证论治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病例44例为治疗组,对照组为入院后给予西医常规的营养支持、保肝降酶、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对症支持治疗等基础治疗方法,以及行人工肝治疗,治疗组为常规基础治疗方案上依据中医辨证,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治疗。2、记录患者入院后首次进行实验室检查时的相关指标为基线指标(即为治疗前相关指标),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后第2、4、8、12周的相关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指标(PTA)、与血常规有关的相关指标(WBC、NLR、PLT)、肾功能指标(Cr、Na)、中医症候积分、计算MELD评分等,分别对治疗后两组间的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1)在临床治疗后第8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死亡率为15.9%,单纯西医治疗组死亡率为47.6%,在这一治疗时间点,对治疗组的患者死亡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36%,对照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33.33%,两组的总治疗有效率进行了比较,差异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在首次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组间的TBil水平均有明显好转,且治疗组TBil水平下降的变化幅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之间TBil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在治疗后第8周,中医药干预治疗组的PTA水平显著提高,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组PTA水平相对应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干预治疗ACLF,较单纯西医内科综合治疗,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4)临床治疗后第4周,两组ALT、AST均显著下降,治疗后两组的ALT、AST下降幅度的相关性比较,同期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较对照组大,两组间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经临床治疗后,两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均下降,在治疗后第12周,两组间NLR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研究结果发现,经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Cr水平均显著下降,在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Cr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两组间Cr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在接受治疗后第12周,两组患者Na均明显上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在治疗后的第2周、第4周,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9)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MELD评分显著下降,在对比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时,治疗组MELD评分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缓慢,两组间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8周)病死率,并且中医药的介入能够有效提高慢加性肝衰竭患者的总有效率,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组的ALT、AST、TBil、PTA、NLR、Cr、Na、MELD、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WBC和PLT水平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