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稀土上转换发光微/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生物应用探索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稀土掺杂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发展十分迅速,由于它们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其在生物成像、光动力学治疗、药物释放、物质检测、信号传感等领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本论文通过室温共沉淀和后续热处理、溶剂热、高温热分解等常用方法合成了几种上转换发光微/纳米材料,并且详细研究了它们的形貌组成、发光性质、以及在信号传感和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取得的结果如下:  1.通过简便的室温共沉淀反应和后续的热处理步骤,我们成功地合成了粒径均一的大米状镧系掺杂的BiPO4上转换亚微米颗粒。详细研究了BiPO4∶Ln3+(Ln=Yb、Er、Tm和Ho)亚微米颗粒的相转变、形貌、上转换发光性质和上转换机理。所得结果表明样品从六方相到单斜相的转变过程中晶格水分子的消失对上转换发光性质有关键的影响。通过改变稀土离子Ln3+(Ln=Yb、Er、Tm和Ho)的掺杂浓度,在980 nm连续波激光二极管激发下,所得样品表现出明亮的红、绿、蓝上转换发射。通过精确调节晶格中掺杂离子的浓度,同样得到了多色和明亮的白光上转换发光。所得的上转换白光落在了CIE1931色度图的白光区域。  2.我们在NaYF4∶Yb3+/Mn2+/Eu3+和NaLuF4∶Yb3+/Mn2+/Eu3+纳米晶中实现了Eu3+离子高效的橙色上转换发光,并通过壳层包覆进一步增强了发光。通过对所得纳米晶上转换发射光谱、寿命和激发光子数测试结果的分析,我们提出了从Yb3+-Mn2+二聚体到Eu3+离子能量传递的新颖上转换机理。我们研究了所得纳米晶在X-射线CT成像和生理pH范围比率pH传感性质,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此工作在592nm处为上转换发光在多色成像、多重编码和检测方面提供了新的可用波长。  3.在808nm连续波激光激发下,我们在精心设计和合成的核-壳结构NaLuF4∶Gd/Yb/Er@NaLuF4∶Yb@NaLuF4∶Nd/Yb@NaLuF4纳米颗粒中成功地同时实现了上转换和下转换发光,并且详细研究了纳米颗粒的形貌、发光性质和能量传递机理。通过应用以上设计,我们在一种纳米颗粒中实现了包括近红外下转换光学成像和X-射线CT成像在内的多模式成像。通过监测上转换和下转换发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我们用合成的纳米颗粒在宽温度范围实现了808nm激发的光学温度传感。本工作为稀土氟化物纳米颗粒在多功能成像和温度传感领域提供了新的平台。  4.我们通过溶剂热法和后续的热分解法成功合成了NaYbF4∶Gd@NaGdF4纳米颗粒,并且通过多巴胺的简便氧化和自聚合步骤在NaYbF4∶Gd@NaGdF4纳米颗粒表面包覆了不同厚度的多巴胺黑色素壳层,同时优化了光热性能。在808nm激光二极管照射下,我们详尽地研究了所得样品的光热性质,并且计算了它们的光热转化效率。我们评估了合成样品的体外和活体X-射线CT和磁共振成像性质,结果证明NaYbF4∶Gd@NaGdF4@多巴胺黑色素杂化纳米颗粒是一种有前景的多模式成像和光热治疗试剂。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不断进步以及生物医学的蓬勃发展,新型多功能纳米材料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纳米材料能够将具有不同光、电、磁学性质的元素整合在一起,使
超导电性和磁有序是两种非常对抗的现象,在磁有序状态中的交换场倾向于使Cooper对的自旋沿着同一方向排列,因而是一种阻止配对的效应.如果磁性变得无序,它将不会抑制超导电性
该论文共包括三章.第一章为流动注射分析轴向分散塞子流模型的理论研究部分.这一章里,用简单的阶跃函数处理导出了平直管道轴向分散塞子流模型的解析解并首次把它应用于盘曲
该论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C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结合有机铁磁体的研究和C分子的特点,提出了该论文的设计思想:1)将稳定的氮氧自由基与富勒烯相结合,并引入对富勒烯分子的电子结构
该文研究了新型增韧改性剂聚丙烯酸丁酯-聚苯乙烯核壳型聚合物(PBA-cs-ps)及其对聚苯乙烯的增韧改性.在工作中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PBA-cs-ps,重点探讨了橡胶相粒径的
分子印迹技术,致力于构建具有模板记忆能力的聚合物空腔。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制备人工识别材料的有效及低成本方法。通过该技术制备的材料可用于识别小分子、蛋白、病毒、甚
该文主要研究了通过氢键传递的分子间磁交换作用.合成了单核Mn吡唑配合物[Mn(Ⅱ)(HPA)(HO)]2HO,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归属了谱峰,求出了配体场参数10Dq,
在生物体内,细胞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这其中包括细胞外基质,其他细胞,以及可溶的因子。这些生物物理以及生物化学信息对于介导细胞的命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细胞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