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群体。随着农民工群体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取代老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由于出生和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在个体特征、择业动机、择业领域和择业期望等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基本特征存在着代际差异。以交互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领域与择业渠道、择业动机与择业期望进行分析,探究两代农民工在择业行为方面的代际差异,并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工的择业领域主要是电子玩具、机械加工和纺织服装,受到性别、风险偏好、兄弟姐妹数、朋友数、每月话费支出、是否参加同乡会、是否有亲属在政府部门工作、文化程度、是否为技工、是否参加过培训等变量的影响。农民工主要通过亲友介绍和通过中介机构或人才市场的渠道择业,择业渠道与其性别、婚姻状况、每月话费支出和是否为技工存在相关关系。大部分农民工的择业动机为生存型,但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生存型择业的比例大幅度低于老生代农民工,选择发展型、价值型择业的比例迅速增加,农民工择业动机受年龄代、风险偏好、婚姻状况、兄弟姐妹数、每月话费支出、文化程度、是否为技工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预期工资底线较低和较高的两端,比例均比老生代农民工高;而在预期工资底线的中段,比例低于老生代农民工;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人口数、兄弟姐妹数、常联系朋友数和每月话费支出,均对其择业期望产生影响。结合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以保障和促进农民工就业为目的,综合文章对农民工基本特征差异、择业行为差异以及择业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农民工要重构和拓展社会资本,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为支撑点完善社交网络;参加培训、不断学习,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政府和企业要畅通农民工择业渠道,发挥农民工优势渠道在农民工择业时的作用;拓宽农民工择业领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服务业对农民工就业的拉动作用。农民工要转变择业动机,由生存型择业向发展型、价值型择业转变;规划职业生涯,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清晰地给自己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