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环境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如何提高室内环境热舒适满意度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早期研究认为处在稳定性、均匀性的空气调节环境下人体热舒适性是最高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在稳态条件下,只能有无差别状态,而不会有热舒适状态。大量实例显示,局部环境调节可以缓解人体对偏热或偏冷环境的不适感。有研究者发现,非均匀环境可以提高人体的热舒适感。在非均匀热环境下,当背景环境温度不能使人达到热舒适时,通过对局部的进行冷却或加热可以提高人体的热舒适满意度。但通过调节局部热感觉来提高全身热可接受度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局部调节可能不但不能提高整体热舒适,反而会降低舒适度。本论文通过受试者主观调查和生理参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单一部位热刺激条件下的温度范围进行了研究。在空气温度为26℃、28℃、30℃的背景环境中,对身体的胸部和背部进行刺激,作用温度分别为20℃‐28℃。在热反应达到稳定后,受试者回答了其整体热感觉和整体热舒适。在试验期间,对受试者的皮肤温度进行了测量,以更准确地对环境作出评价。试验中,受试者主观调查问卷对环境的评价与客观生理参数测量得到的结论相一致。在环境的热舒适评价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方法相结合,能更好更准确的对环境做出评价。在本论文中,得出了偏暖环境下使受试者整体达到舒适时的局部温度刺激范围。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夏季工况下,受试者偏向于微凉或者中性(即不冷不热)的环境。皮肤温度不是稳定不变的,有一定的波动,且给出了身体各部位皮肤温度的波动范围。讨论了局部热感觉对提高整体热可接受度的规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人们从中性环境突变到冷或热的环境时,热感觉的变化有一个滞后。皮温的变化速率与环境的前后温差相关。研究了非均匀状态相对于稳定状态的节能潜力,有效地节约了能源,同时提高的环境的热舒适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