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高温低密度日冕中的低温高密度等离子体,在日面的Hα单色像中显示为暗黑的长条形结构。当暗条出现在日面边缘时被称为日珥。暗条的爆发与太阳耀斑及日冕物质抛射密切相关,因此,对暗条的探索在太阳爆发现象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分辨率的观测发现暗条由众多细丝构成。暗条细丝的走向沿着磁场方向,从而对暗条细丝的研究为理解不易被直接测量的暗条磁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经。早期观测分辨率不高时,暗条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33005,11025314); 江苏省333工程(No.BRA201735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高温低密度日冕中的低温高密度等离子体,在日面的Hα单色像中显示为暗黑的长条形结构。当暗条出现在日面边缘时被称为日珥。暗条的爆发与太阳耀斑及日冕物质抛射密切相关,因此,对暗条的探索在太阳爆发现象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分辨率的观测发现暗条由众多细丝构成。暗条细丝的走向沿着磁场方向,从而对暗条细丝的研究为理解不易被直接测量的暗条磁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经。早期观测分辨率不高时,暗条被认为是静止的,在洛伦兹力与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衡。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在日冕中需要存在磁凹陷。而高分辨率的观测则显示暗条并非静止,物质随时处在运动状态中,并伴随着部分暗条物质往色球的回落以及色球物质对暗条的不断补充。少数暗条是由低温物质的虹吸流产生,它们不需要磁凹陷的存在,大部分暗条则是由正常极性的磁凹陷(即剪切磁拱)和反向极性的磁凹陷(即磁绳)支撑,处在一个稳态或亚稳态的平衡中。由于太阳大气无处不在的扰动,暗条物质经常会偏离平衡位置,并开始出现振荡现象。暗条的振荡也被提出是暗条爆发的一个可能的前兆特征。暗条振荡通常被分为大振幅振荡和小振幅振荡。但是,更具有物理意义的分类是将其分为纵向振荡和横向振荡,前者的回复力是重力的场向分量,而后者的回复力是磁场的洛伦兹力。本论文研究的是暗条的纵向振荡。前人已经做了不少关于暗条纵向振荡的数值模拟工作,但以一维模拟居多,即便是二维和三维的数值模拟,也都简单地采用绝热近似。这些模拟工作均得到了可与观测相比的振荡周期,但模拟中的衰减时标通常大于观测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考虑辐射和热传导等非绝热物理过程,并对暗条的纵向振荡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另外,前人所采用的磁场强度比较大,重力与洛伦兹的比值比较小,本论文则关心弱磁场下的暗条振荡。本文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弱磁场环境下的暗条纵向振荡这一方向,使用并行自适应网格程序MPI-AMRVAC进行理想磁流体的二维辐射磁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并与一维辐射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我们发现在弱磁场情况下,暗条的振荡周期会随着振荡的衰减而逐渐变短。为了解释这种变化,我们仔细地分析了暗条的受力状况,发现气压梯度力在非绝热情况下和绝热情况下有着显著的不同。在绝热情况下,气压梯度力主要表现为回复力,它使得暗条的振荡周期比单摆模型预言的要短一些;而在非绝热情况下,气压梯度力主要表现为阻尼,它导致暗条振荡的衰减时间大大缩短。(2)在考虑辐射和热传导的情况下,暗条纵向振荡的衰减时间从一维情况下的113分钟降低至二维情况下的34分钟。在二维的模拟中,我们考察了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运动速度,发现在弱磁场中,暗条的纵向振荡激发了明显的横向振荡。横向振荡带来的垂直方向扰动产生了向外传播的快模波,从而损失了暗条的动能。一维模拟中不存在这方面的能量损失。由此我们提出,波泄漏很可能是弱磁场情况下暗条纵向振荡的一种比较重要的衰减机制。(3)同样是二维磁流体的演化,暗条纵向振荡的衰减时间从绝热情况下的211分钟下降到非绝热情况下的34分钟。由于辐射和热传导的存在,振荡时增加的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在非绝热过程中被降低,从而改变了动量方程中气压梯度力项的相位差,因此产生了比绝热情况大得多的阻力。这使得非绝热的纵向振荡具有更短的衰减时间。由此可见,辐射和热传导等非绝热物理过程是暗条纵向振荡的主要衰减机制。这些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前人的一维辐射流体力学数值模拟难以重现观测到的暗条纵向振荡衰减时标的原因,也为弱磁场情况下的珥震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他文献
目前我们已知的组成这个世界最微小的基本粒子是夸克,毋庸置疑,对夸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开物质起源之谜,对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至关重要。逐步发展起来的量子色动力学(QCD)已被广泛的接受为研究强相互作用物质的基本理论,我们最理想的结果是从QCD所描述的六种基本夸克及其之间传递强相互作用的胶子来获得关于整个强相互作用世界的信息。然而由于QCD的渐进自由这一神奇性质,在低动量转移区域,夸克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发育重要的烃源岩和致密油储层,并形成了中国最大、最有潜力的致密油田之一。目前,对这套致密油储层特征、成因和成藏机理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次研究以典型钻井岩心样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1)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是一套由碳酸盐矿物、陆源碎屑和火山物质等组成的湖相混积岩。其岩石
宇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是理解晚期宇宙加速膨胀背后的物理机制。现在已经有许多的观测被用于探测这种正加速度背后的机制,如高红移Ia型超新星(SNeIa),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星系团,重子声波振荡(BAO)等。这些工具基于一个基本假设,即光子总数在宇宙尺度上是守恒的。这是宇宙距离对偶(cosmic distance duality,CDD)关系DL/DA(1+z)2=1成立的关键假设之一,
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信息传递、处理手段的发展。古时候的人们只能用信鸽、烽火等原始手段传递信息,效率低下且信息简单。而随着近代电磁波的发现,人类开始通过无线电来传递信息,效率大大提高。随着上个世纪量子理论的提出,直接催生了电子工业,为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家知道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是物理过程,其载体主要为电子和光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是以电子为主要载体的一次信息处
自从富勒烯以及石墨烯被发现以来,自组装纳米材料以及二维材料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近十几年来引起广泛的研究。不同于三维晶体材料,低维材料往往表现出不同于体相的新奇性质。在未来的纳米器件、自旋电子学、催化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纳米尺度的器件需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寻找稳定并具有优良特性的自组装团簇,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人们对于新型的二维材料的探索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近年
超新星遗迹作为宇宙中高速激波所形成的扩展源,对于研究高能物理过程以及星际介质弥散气体的性质和演化都有重要的作用。而超新星遗迹之中的热混合型超新星遗迹是在二十年前人们所确认的新的一种超新星遗迹类型。目前热混合型超新星遗迹形成的物理机制仍有争议,其中的热X射线辐射与超新星遗迹的常规模型所预言的结果相违背。而且近来在很多这类超新星遗迹中发现有过电离(等离子体复合)现象,这与早先的理论预言也是恰好相反的。
原子核内核子之间的短程关联及其对核子动量分布的影响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的壳模型认为原子核内的每个核子都处在一个与其他所有核子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平均场中做近似独立粒子运动,因而核子的动量不能超过费米动量(k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升高,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2017年,WHO报道,中国近视患者多达6亿,几乎占到我国总人口数量的50%,其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接近40%,高中生和大学生超过70%,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居世界前列,且近视患病率逐年增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达到53.6%,
薄壁量子化方法是研究低维弯曲系统动力学的有效理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薄壁量子化方法已经被推广、应用于研究各种被限制在低维弯曲系统中运动的粒子,包括电磁场中的带电粒子、由狄拉克方程描述的自旋-1/2粒子、由泡利方程描述的带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粒子甚至电磁波等。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薄壁量子化方法理论本身及其在光学方面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澄清和解决。在本文第二章中,我们系统地研究了薄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