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改革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出现了不协调发展的局面,而且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及广大的西部贫困地区,这种局势的形成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设想相差甚远,若不及时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将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及社会问题,影响我国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部地区作为连接东部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长远发展,而且必将影响到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败。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很不协调的问题,这势必影响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乃至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本研究是以中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模型,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等级聚类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以及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等,研究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态、特征与面临问题,得到了推动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并在该思路的引领下,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可为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指导和政策借鉴,也可为研究与中原经济区具有相同或类似背景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明显,但相关指数不高,出现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依据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区18个省辖市2001-2011年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测度空间自相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18个省辖市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从2001-2011年的Moran’s Ⅰ指数变化趋势来看,从2001-2007年间,相关指数稍有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2008年Moran’s Ⅰ指数下降趋势显著,主要与世界金融危机有关,2009年Moran’sⅠ指数有所上升,2010年-2011年Moran’s Ⅰ指数出现显著下降。从总体来讲,中原经济区主体区18个省辖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但相关程度不高,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不强。(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显著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分化现象。依据等级聚类分析方法及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区18个省辖市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借助SPSS Statistics20软件,对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主体区18个省辖市显著的三级分化现象,工业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持续性较好郑州市为核心区;洛阳市、许昌市、漯河市、平顶山市、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濮阳市以及安阳市为核心边缘区,上述这些城市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与郑州市差距较大;边缘区的城市主要有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南阳市、信阳市以及驻马店市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可持续性不强。(3)经济总量及增长率分化显著,人口及要素流动趋向核心区以及核心边缘区的部分城市明显。依据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原经济区核心区18省辖市历年的经济总量以及年均增长率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主体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现象,郑州、洛阳、许昌为代表的经济快速增长区,以及其余15个地市经济增长相对迟缓的滞后区。从人口及要素的流动情况也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口及要素主要流向工业基础较好,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漯河市、新乡市,说明郑州市、洛阳市的核心功能明显增强,位于核心边缘区的许昌市、漯河市及新乡市的城市有显著提高,但与郑州市、洛阳市的差距较大,其余城市则相对较弱,表明了中原经济区主体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协调,极化现象显著。依据上述研究结果,协调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主要有:①协调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②经济要素流动要合理有序;③优化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④促进中原经济区市场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