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北京郊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动空间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bis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主要的大城市相继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扩张导致郊区居住区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居民迁入郊区居住、工作、生活。北京市总人口中近郊区人口所占比例已经超过2/5,远郊区的比例超过3/10。迁入郊区的居民面临着与内城不同的居住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普遍流行的观点包括向内城的长距离通勤、新兴居住区周边配套不完善导致居民自主活动的场所较为匮乏等。更加全面、细致的考察北京郊区居民现有的生活活动模式,显得非常必要。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界诞生的行为地理学研究,近年来开始转向刻画特定地理空间中的日常行为,这为研究郊区这一特定地区的居民日常生活活动行为提供了框架。本文基于2007年北京郊区4个居住小区473位居民约940天的活动日志调查,围绕活动本身展开分析,尝试得到其活动空间,以人群属性和时间维度作为解释性因素,反观郊区设施布局乃至全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本文侧重分析日常化的、家外发生的、具有首要性的活动,如上班、购物、休闲和接送。其次,以个人为线索研究各类活动的组合形态和序次,描述处在各个位置的活动的空间、时间特性。最后,比较不同属性的人群细分的活动模式,并描绘居民一日的全体生活活动,概括郊区生活全貌。   研究结果发现,首先,郊区居民的平均通勤距离为8km,相比之下休闲、购物活动在离家2~3km较近的范围内得以实现,郊区居住小区对于居民生活活动空间塑成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工作日居民的性别、工作地、职业等因素显著影响了活动空间特征,工作日的非工作活动空间围绕自家小区和工作地附近展开,呈现出类似“眼镜形”的活动空间,体现出北京机关单位、科研院校布局及其时间规制的重大影响。在休息日则是活动本身更多的决定了活动空间特征,居民大多呈现“近家为主+个别较远点”式的活动空间,不同的活动内容、时长和重要度导致居民可选择利用的空间、时间范围不同。另外,通过4个小区的比较,发现居住小区位置并非决定活动空间的全部原因。最后提出了郊区设施布局应重视小区自家尺度、完善一站多目的服务式的设施规划布局等建议。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实证主义的分析,但在以个人为单位的外出活动链序列刻画方面有所创新,得出了更加细微的规律。在ArcGIS平台下实现了郊区居民分活动类别的时-空路径可视化和活动指标的空间表达,这也为行为空间与城市实体空间的匹配提出了一种途径。
其他文献
湖泊富营养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已严重威胁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对湖泊进行水环境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修复为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自1998年起太湖周边河流开始
遥感监测内陆水质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便于长期动态监测等优势。但是由于内陆水体光学特性复杂,且不同内陆水体的光学特性往往不同,建立适用性强、精度高的内陆水
有机磷是多数湖泊沉积物磷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湖泊活性磷再生前的最主要来源。与无机磷相比较而言,目前人们对沉积物有机磷的组成和转化特征了解较少,这除与有机磷本身结构复杂
学位
在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密切关注的背景下,人类迫切需要预见未来的环境变迁状况。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尤其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旋回,可以为预测未来全球变化提供一个方法和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VI即Visual Identity,译为视觉识别系统。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工业化、自动化的发展,加速了优化组合的进程,其规模不断扩大,组织机构日趋繁杂,产品快速更新,市场竞争也变得更
我国人口众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4,但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快速增长的人口和飞速发展的经济给土地资源带来的压
政治思想工作的展开情况直接影响着员工的思想认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员工的思想比较多元,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