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信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研究的成果亦是非常的丰富。本文以民间信仰为研究内容,以“区域社会”为研究框架,将民间信仰放在区域社会中进行探讨,从“民”的视角审视区域社会民间信仰,以期构建一个中观层次的民间信仰景象。本文以禅乡黄梅的实证调查资料为基础,开展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研究,认为区域社会民间信仰是指在特定区域存在的,对认为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及有形体的相应的信奉与尊重,是区域社会民众所接受和认可的俗信生活形态。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其信奉的主体不仅包括底层民众,也包括社会上层精英;其俗信内容不仅包括有组织的宗教信仰,也包括无组织、无教义、无传人的非宗教内容,是一种兼容并包式的多元信仰形式,信仰相当灵活。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具有地域性、包容性、生活性、慵散性、顽强性、地缘与血缘的交融性、广泛的民众性等特点。在本文中,将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划分为个体、家庭(家族)、社区三种不同的层次,分析了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契合区域社会民众的文化心理,满足民众多层次的需要;能够型塑区域社会意识,维持区域社会秩序;构建区域公共活动空间,凝聚区域社会民众之间的情感;对区域社会民众实施教化,缓解区域社会矛盾;确立社会成员身份,培养区域性共识;发展区域性经济,传承区域性民俗文化等功能。探讨了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形成区域性的因素,认为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交通状况、传统习俗、人群意识、区域内典范人物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在当前的变迁与传承机制,认为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出现了“泛化”与“内卷化”现象,在功能上为适应国家社会的需要出现了相应的转型;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传承必须明确其传承的载体,包括人、物、口承语言、信仰仪式等,以此建构区域社会文化认同心理,并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传承机制,这两种传承机制再现了国家、区域社会、民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家对区域社会民间信仰有要求,区域社会民间信仰依赖于国家,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对民众来说仅是一种自性,而非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