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综合民俗学、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以贵州安顺周村的木雕为例,系统考察木雕的历史变迁、制作工艺及村落社会中的艺人生活等,分析其社会文化意义,并进一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文章不局限于将木雕作为民间艺术来研究,更多的关注木雕、艺人在村落发展中的作用、艺人之间的关系等,在探讨木雕生产“场域”中展现的国家、社会与地方精英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关系。 本论文共分八部分。导论部分解释了研究的缘起,阐述了研究的意义,概括了安顺木雕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视角,对屯堡历史和周村概况进行了简要说明,并说明了论文的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回顾了屯堡地区木雕的历史演变与传承,对周村木雕现状作了简单的概括。该村已经是安顺地区最大的木雕生产村落,并成立了专门的行业协会,协会在木雕的生产经营以及地方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木雕的制作以及相关的内容,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艺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程序,从材料的选择到下料、出坯、细雕、挖空、烘烤、着色等有完整的工序。虽然与传统时期相比制作工序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颜料的使用、木雕的品种、产品功能、相关的仪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文中首次详细介绍了木雕的口诀,并结合图像对口诀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释。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木雕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在村落中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木雕成为村民致富的手段迅速在村落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同时带动了村落经济发展。目前木雕的经营虽然看上去十分红火,但是也存在着规模小、艺人素质低、相互争抢客户、产品粗制滥造等现象,木雕要发展必须打破目前的各自为政局面,走集团化发展方向。 第四章讨论了艺人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艺人间有相互诋毁与竞争,也存着相互合作,这种合作多是建立在以家族、血缘关系、朋友关系为基础之上,离不开传统的社会基础。 第五章介绍了地戏的历史变迁以及表演程式,最初木雕是为了表演地戏而制作的,作为村落的仪式之一,地戏承载着村民的希望与寄托,现今从村落的仪式演变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演变与国家政策的变化等是不可分开。 第六章对村落的权力结构变迁进行了描述,解放前村落的权力与家族有着一定关系,解放后村落干部多与木雕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村干部都是曾经带领村民致富的木雕带头人。新成立的艺人行业协会成功操纵了村支委的选举并推选了自己代理人,协会不仅干涉了村干部的人选,他们热心村落的公共事务,如带头配合政府抢险、支持村落经济发展、在村内开展木雕培训等。 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前面各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周村木雕的发展不仅只是一种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更是国家政策影响下的地方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变迁中同时还体现出了地方精英分子为文化的发展所做的各种努力,而这种努力也正是地方文化能够得以保留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民间艺术的法律保护体制;最后分析了木雕的三种文化资本形态:具体状态的文化资本、客观状态的文化资本、体制状态的文化资本,并且对“文化资本”理论进行了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化资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