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桑菊饮是中医经典著作《温病条辨》中著名的方剂,由: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生甘草、芦根、杏仁和桔梗配伍组成,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功效。临床上常应用于治疗外感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症等呼吸系统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菊饮具有明显的抗炎、抑菌、抗氧化及保护线粒体、抗急性肺损伤、解热发汗、抑制肠蠕动和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但其药效学及临床研究还不够深入,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采用辣椒素诱导小鼠咳嗽模型,对桑菊饮的止咳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通过桑菊饮拆方给药挖掘其配伍机理,为桑菊饮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SPF级昆明小鼠,采用0.1 mmol·L-1的辣椒素喷雾法复制小鼠咳嗽模型,咳嗽小鼠模型成功建立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桑菊饮全方及其拆方治疗组分为三个剂量组,分别为高剂量(相当于等效剂量的5倍)、中剂量(相当于等效剂量的2倍)和低剂量(相当于等效剂量),另设健康小鼠为正常组,每组10只。造模3d后,正常组和模型组随机选取3只小鼠处死,取出气管支气管黏膜及三叉神经节组织,采用HE染色法检查小鼠气管支气管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三叉神经节组织中SP的释放量变化。其余各组小鼠第4d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治疗5d,正常组及模型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0.5 mL/d。观察各组小鼠的状态变化,治疗5 d后,第6 d上午所有小鼠以0.1 mmol·L-1的辣椒素喷雾引咳,记录小鼠咳嗽次数,所有小鼠眼眶取血、取出气管支气管及三叉神经节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气管支气管组织中TRPV1mRNA的表达量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小鼠气管支气管组织中TRPV1蛋白的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三叉神经节中SP的释放量的变化。研究结果:造模后,小鼠出现好动、烦躁等症状,咳嗽次数明显增加,HE染色结果显示,其气管支气管黏膜组织出现炎症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三叉神经节中SP的含量增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造模成功。同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气管支气管中TRPV1mRNA及TRPV1蛋白的表达增加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经桑菊饮全方及拆方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桑菊饮全方高、中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次数明显减少(P<0.05),三叉神经节中SP的含量较模型组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气管支气管中TRPV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P<0.05或P<0.01),且中剂量组效果最佳,而全方低剂量组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桑菊饮拆方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咳嗽次数未见明显变化,SP释放量、气管支气管中TRPV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部分有降低的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本实验建立的辣椒素喷雾造模法成功复制了小鼠咳嗽模型。2、桑菊饮全方高、中剂量组可减轻模型小鼠的咳嗽症状,下调TRPV1受体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三叉神经节中SP含量,中剂量较高剂量显著。3、桑菊饮拆方各组给药前后咳嗽小鼠的咳嗽次数无明显变化,部分组别TRPV1基因有所下调,但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实质性改变,疗效不及全方组,提示桑菊饮组方配伍的合理有效性。4、桑菊饮下调TRPV1受体表达可能是其治疗咳嗽的生物分子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