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临床血小板的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抗体、年龄、性别、疾病诊断、患者累计输注次数以及血型因素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研究患者性别、年龄、血型、疾病诊断以及患者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相关性,为解决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1.收集山西某医院2013年4月至2013年11月所收治的共92例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的血浆标本(血浆标本为输注血小板后所抽血液),高速离心后,取上清至EP管内,标记编号并放置在零下18°C冰箱保存。2.对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小板输注量、输注血小板前患者血小板数以及患者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数进行记录,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并根据PTR诊断标准(CCI、PPR)判断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同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诊断、血型以及累计输注次数进行统计。3.将搜集的所有标本解冻后,用固相凝集法对其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并将患者性别、年龄、血型、累计输注次数以及疾病诊断这些因素与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阳性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对92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抗体阳性的患者有25例,其中有17例患者输注无效;与阴性组比较,血小板输注无效率(68%)明显高于阴性组(3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血小板抗体阳性是引起PTR的重要因素。2.根据临床经验将92例患者按年龄大小分为4组(≤30岁、31~50岁、51~70岁、>71岁),各年龄段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不同年龄组血小板输注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概率显著增高;将患者的年龄与血小板抗体阳性进行比较,发现年龄与血小板抗体阳性没有相关性(P>0.05)。3.将患者按累计输注次数分为3组(1-3次、4-6次、大于6次),各组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输注次数越多越容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将各组血小板抗体阳性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越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4.根据性别把患者分为男、女两组,将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女性更容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将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发现性别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没有相关性(P>0.05)。5.根据患者ABO血型将其分为4组(A、B、O、AB),各组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发现血型对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没有影响(P>0.05);各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血型对产生血小板抗体阳性没有影响(P>0.05)。6.根据患者疾病种类将患者分为5组(血液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外伤手术、感染性疾病、肿瘤),将各组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液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肿瘤患者更容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各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发现血液疾病与肿瘤疾病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要高于其他3组疾病(P<0.05)。结论:1.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较高,血小板抗体阳性是引起PTR的重要因素。2.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年龄与血小板抗体阳性没有相关性。3.累计输注次数越多越容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有相关性。4.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性别与血小板抗体阳性没有相关性。5.血型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及血小板抗体阳性没有相关性。6.血液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肿瘤患者更容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肿瘤及血液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要高于其他3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