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塞的小说因为对个体独立人格的坚定卫护、对理想人性的执着追求而深受读者的喜爱。评论家们在从不同角度解读黑塞小说时,大多倾向于阐述黑塞创作思想的某一显著特征,忽略了文学创作本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家早年的生活经验所生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还是会受到新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环境的影响,由此造成的个性心理的变化必然会在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本文注重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运用社会历史研究、文本细读等方法,细致地分析黑塞所处的客观现实环境、主观思想修养,进而深入说明黑塞审美思想中个性理想的发展变化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对黑塞作品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通过介绍黑塞三次重要的人生经历,说明早年痛苦的读书经历对黑塞造成了难以复原的精神创伤,使得黑塞深刻认识到,在强大的集体意愿面前个体的意愿是多么不值一提。这次经历生成了黑塞艺术心灵的意向结构,进而决定了黑塞成为个性心灵的坚定卫护者。黑塞的第二、第三个重要人生经历分别是“一战”和“二战”,这两次经历对黑塞思想的震动非常大。“一战”使黑塞丧失了对人性本善的信心,他重新思考人性中善与恶的关系,主张人在肮脏的现实中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但“二战”又打碎了黑塞经由个体的完善达到社会整体完善的幻想,他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人思想的决定性作用,也深刻认识到了个体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于是黑塞强调个人对社会现实担负的责任,主张通过积极的行动来改善现实。 第二章分析三种文化资源对黑塞审美思想的影响。黑塞对浪漫主义思潮的接受吸收与其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经历是有联系的。早年痛苦的读书经历留下的精神创伤使得黑塞对涉及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关系的事物都尤其敏感。而浪漫主义思潮所探讨的也正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所尽力卫护的是隐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孤独愿望。黑塞对浪漫主义的接受与其作为个体心灵的卫护者的立场是一致的。 黑塞在早年就受到了印度文化的熏陶,印度教的核心是“梵我一如”理论,这是一种经由自省最终到达自我与宇宙精神融合一体的理论,它对于患有“孤独症”的黑塞确实是一剂良方,因此也最终融进了黑塞的个性理想中。 黑塞由印度文化转向中国文化,是因为不满印度文化的禁欲主义倾向。他之所以热衷于道家文化,是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够很好地医治他的“孤独症”。黑塞对儒家文化的热衷有两个原因,一是儒道之间的互补性关系;二是纳粹的迅速崛起,使得黑塞不可能再坚持此前的独善其身原则。中国文化对黑塞个性理想的深化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则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具体论述黑塞小说个性理想的发展变化,一是黑塞对人性的道德内涵的理解不断深入,从对人性本善的盲目自信到辩证地看待人性的善恶两方面关系;二是他对集体与个人关系的理解的逐渐深入,从主张独善其身转变为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 结语部分侧重以黑塞的文学创作为案例,提出笔者对文学创作发生原理的简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