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解读马英九、连战、李登辉和陈水扁的四篇政治演讲,探究台湾政治话语的特点,发现李登辉和陈水扁的政治话语属于排斥性话语,马英九和连战的话语则为整合性话语。本文采用Thompson“深度阐释学的方法论框架”中的社会机构分析和论证分析探索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通过统计数据发现四篇演讲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用词和文本结构两方面。称谓用词方面,四个人均不同程度地避免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陈和李在演讲中更多地突出“台湾”;连和马则倾向于使用“中华民国”。陈和李着重使用“民主”、“人权”、“独立”等政治概念,突出差异性;连和马的演讲关键词为“经济”、“发展”、“合作”等,强调共性以追求发展。此外,陈还多将“台湾”、“台湾人民”等作为话语的出发点,而“民主”、“人权”等作为述位传递新信息。文本结构方面,内容的组织分别侧重在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上。这是由于陈和李具有一个完整的“台湾人”身份,而国民党则是由于历史原因从中国大陆迁至台湾的非本土政党,政治身份存在一定的破裂性。陈和李的身份使得他们可以使用理想化的政治概念吸引台湾民众,将台湾同中国区别开来。连和马则需要走现实主义路线,采用具有整合意义的话语塑造更具有广泛认同性的社会身份。这四篇语料采用了相同的语言策略。身份建构包括建构台湾民众的“代表、政治权威和普通一员”三种身份,可以调节自己和听众之间的距离。马和连倾向于将自己作为台湾民众的一员,一切为民众的切身利益着想。陈和李更善于强调自己具有政治权威,代表台湾人民争取政治权利。模糊语言可以巧妙地展示自己的强势并掩盖自己的弱势。对比之下,由于陈水扁和李登辉强调政治口号,其话语显得太过模糊且缺少精确信息,马和连却在巧妙运用模糊语言的同时列举了精确的数字信息增强自己的说服力。话语焦点有助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受意识形态和身份的影响更为直接。陈和李的演讲聚焦在政治问题上,马和连的演讲则利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及现状证明现在台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互文有助于增强自己的理据性和说服力。陈和李善于借用体现美国价值标准的话语,马和连则多引用现实中的数据和事例。对语料特点和策略的分析结果显示出针对台湾特殊的政治地位,台湾不同政党的人分别选择了不同的话语策略。陈和李的演讲表明他们要走“去大陆化”的排除性的话语路线,而马和连选择了整合的话语策略。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包容性的整合的文化更符合世界发展趋势,而具有整合性的政治话语也将更易具有话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