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规划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y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校园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都是其本质功能,在清华百年校庆上,“文化传承与创新”被列为继以上三大功能后的第四大功能。可以说,高校校园就是为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师生服务的,就是为这四项基本任务服务的。高校校园既是物质的载体,亦是精神的载体、文化的载体,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文化气息、创新精神的怡人校园,是规划工作者的使命之所在。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将中国的传统规划理论与西方现代优秀规划理念相结合,试图从文化的视角去寻找高校校园规划与中华文化之间的细微联系,寻求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手段去创造并获得一个具有“文化现实意义”的空间,最终使得中华文化能够通过校园环境得以传承与创新。本文不只关注中华文化,也不是单独研究校园规划,而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两者相互的关系与影响之上,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分析和研究。  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中“精华与糟粕”、“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关系问题,以文化统领校园规划,期望在此指导下能够营造出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以促人向上,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最终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从民族文化与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关联入手,引出大学及高校校园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相关案例和研究的解读,分析高校校园规划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优点与不足;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规划学本身的学科意义出发分析高校校园作为一个特定的场所对传承文化应该具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引出高校校园规划应该在继承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之上,去不断的创新与开拓。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需求,高校校园规划手段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应该与时俱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借鉴非中文化的优秀理念,以使得在社会发展中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能够符合时代需求、满足中国校园使用者的精神需求。提出在手法上应可以采用具有延续性的可持续性设计,以满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求,也满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采用与文化、城市高度呼应及结合的设计手段,以凸显出高校校园这个特殊文化载体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让高校校园在社会中的“存在感”更为强烈,真正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其他文献
作为德国人发明的一种主要用于制造砖瓦的工业建筑,霍夫曼窑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并发展、沿用至今。因其使用连续的窑室和特殊的焙烧工艺,生产效率和产能远高于中国间歇式土窑,而
文化艺术中心作为一种综合型的文化建筑,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量建设阶段。但随着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量的逐年增加,各种在质量上参差不齐的文化
本文考察了城市殖民主义在巴达维亚,讨论了从多维的方面;经济动机、社会隔离、政治控制和城市规划来寻找模式和演化的城市和社会形态。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现象,异构城市和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住宅面积占全国建筑总面积的51%,同时,农村住宅单位面积能耗约13.7kgce/㎡,大于城镇住宅的11.4kgce/㎡。并且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提升,住宅单位面积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发展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只重视建设,轻视生态景观设计规划等诸多问题,高速公路沿线的新村建设规划应具有其本身的特点,目前对高速公路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城市建设的发展也速度空前,投入中国建筑市场的境外建筑师数目持续攀升。这些境外建筑师通过参加竞赛、或受
“城中村”现象,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城中村”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如“城中村”本身所存在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形象问题等,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的研
历史性建筑是城市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它身上记录了城市发展的片段,承载了人们的精神情感寄托,它的保存和再利用对城市记忆的保存、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城市特色的建构起到了不
进入二十一世纪,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其弊端显露无疑,历史环境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新建筑与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课
非正规的交通营运服务,即除有关部门正式授权的公共交通服务之外,由个人或团体私自提供的有偿交通服务。该服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在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