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Kamerlingh Onnes发现Hg在4.2K附近电阻突然消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超导物理领域。一个多世纪来超导一直是最迷人的物理学领域之一,先后涌现出大批实验和理论物理学家在此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Ginzburg-Landau理论和Bardeen-Cooper-Schrieff(BCS)理论。然而1986年,Bednorz和Muller在钙钛矿结构的铜氧化合物(La-Ba-Cu-O)中发现的高温超导电性打破了BCS理论预言的转变温度极限。随后发现的一系列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不断提高,这些超导体所表现出来的超导电性已经不能用BCS理论中的电声相互作用配对机制来解释。2006年,日本物理学家Hosono领导的小组LaFePO1-xFx化合物中发现超导电性,从此一个新的成员铁基超导体也加入超导大家族中。不同于铜基超导体,铁基超导体有很多独特的性质,也具有更加复杂的多带结构。要解释铁基超导体丰富的物理性质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载流子激发和电荷动力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利用拉曼光谱直接测量了四方相下的Ba(Fe1-xCOx)2As2单晶的电子向列涨落。低温下拉曼响应的剧烈增强揭示出所谓的电荷向列相,并且一直到具有超导态的掺杂比例的样品中都存在这种相,这些现象迄今为止都没有被人们所注意到。通过比较从拉曼光谱中所提取出来的电荷向列极化率和弹性模量,我们得到了电荷对于向列不稳定性的贡献,同时也表明了电荷向列涨落和晶格之间是弱耦合的。另外,我们对四方向下的Sr(Fe1-xCOx)2As(x=0.04)和BaFe2As2单晶样品进行了拉曼散射实验。在这两个系统中,发现电荷向列涨落表现为具有相似特征温度的发散Curie-Weiss行为,揭示了122体系铁基超导体中电荷向列序的普遍趋势。我们还对自旋密度波相的Sr(Fe1-xCox)2As2单晶进行了拉曼实验。正如多带系统中能带折叠的巡游电子图像,拉曼光谱表现为多个并且和偏振方向有关自旋密度波能隙。自旋密度波能隙随温度的变化表现出电子结构的非常规演变,我们发现至少有一个能隙是在远远低于此转变温度时才被激活。通过比较温度依赖的Hall实验结果,我们推测这种激活行为对自旋密度波相下的费米面形貌变化是由于空穴型费米袋的消失导致的。我们的结果充分体现了铁基超导体的低能电子结构对温度非常敏感。最后我们测量了从室温到20K的Ba(Fe1-xNix)2As2(x=0.048)单晶的红外反射率。我们用两个Drude项和一个Lorentz项很好的描述了其光电导率的实部σ1(ω)。通过对光电导率倒数用ρ(T)=ρo+ATm进行拟合,发现n=1.6。其中宽Drude项表现为一个不相干的背景并且散射率1/τb不随温度变化,然而另外一个窄Drude项的散射率1/τn表现出随温度变化的二次关系。散射率随温度变化的二次关系表明在Ba(Fe1-xNix)2As2化合物中有一个隐藏的费米液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