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LVEF值、血浆BNP值和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变化规律,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于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间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并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6例。收集整理并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判定和诊断、中医辨证分型和心功能分级、彩色超声多普勒心动图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制作慢性心衰患者临床调查表,建立数据库,根据中医证型将病例分为七组,并对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年龄相关。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肺气虚型患者年龄明显低于阳虚水泛型、痰饮阻肺型和阴竭阳脱型(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性别分布上无差异性,发病率总体上男女比例相同。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基础疾病间不存在差异性,但从分布的频数来看,冠心病导致的心衰多为气虚血瘀型;扩张型心肌病导致的心衰多为阳虚水泛型;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衰多为心肾阳虚型;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衰多为心肺气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分布中,以气阴两亏型和气虚血瘀型患者所占比例最大;阳虚水泛型和痰饮阻肺型患者所占比例次之;而心肺气虚型、心肾阳虚型和阴竭阳脱型患者所占比例较少。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的逐渐增加,患者的中医证型也有相应的变化和进展。(X2=14.989,df=7,P=0.036,P<0.05)。经频数分布统计示: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肺气虚型、气阴两亏型多见于心功能Ⅱ级;痰饮阻肺型和气虚血瘀型多见于心功能Ⅲ级;而阳虚水泛型和心肾阳虚型则多见于心功能Ⅳ级。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LVEF值和血浆BNP值存在着相关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LVEF值有显著差异,其中,心肺气虚型患者LVEF值与痰饮阻肺型、阳虚水泛型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均P<0.01);气阴两亏型患者LVEF值与阳虚水泛型和痰饮阻肺型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心肾阳虚型患者LVEF值与阳虚水泛型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气虚血瘀型患者LVEF值与阳虚水泛型和痰饮阻肺型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余各中医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浆BNP值存在明显差异性。 其中,心肺气虚型和气阴两亏型分别与阳虚水泛型和阴竭阳脱型均有显著差异性(均P<0.01),心肺气虚型和气阴两亏型分别与气虚血瘀型和痰饮阻肺型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均P<0.05);阴竭阳脱型患者血浆BNP值与其它各中医证型间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5NYHA各心功能分级组间LVEF值和血浆BNP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患者LVEF值与心功能Ⅳ级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心功能Ⅲ级患者LVEF值与心功能Ⅳ级则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但是心功能Ⅱ级患者LVEF值与心功能Ⅲ级之间无差异性(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级与心功能Ⅳ级间、心功能Ⅱ级与心功能Ⅲ级间血浆BNP值相比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级与心功能Ⅳ级间血浆BNP值则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果显示:心功能Ⅳ级患者血浆BNP值比心功能Ⅱ级显著升高,但心功能Ⅲ级与心功能Ⅳ级患者间血浆BNP值无显著差异。可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值的升高与心功能级别的增加呈正相关。6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VEF值与血浆BNP值之间呈负相关,但是两者相关性不大(Pearson系数为-0.247)。结论: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更容易出现阳虚水泛、心肾阳虚、阴竭阳脱的中医证型。不同中医证型间患者在性别分布上无明显差异性,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总体上男女比例相同。2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心功能分级增加,其中医证型也逐渐转化,大致依次按心肺气虚型、气阴两亏型和气虚血瘀型以气虚为主的证型、到痰饮阻肺型、心肾阳虚型和阳虚水泛型以阳虚为主的证型再到阴竭阳脱型的顺序逐渐进展。3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的转变,心功能分级和血浆BNP值也相应地升高,而LVEF值则相应地降低。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血浆BNP值也相应地升高,而LVEF值则相应地降低。患者LVEF值与血浆BNP值之间呈负相关,两者总体趋势为随着LVEF值的升高,而血浆BNP值则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