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杂岩作为汇聚板块边界特殊的地质体记录了洋盆演化和碰撞造山过程大量地质信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混杂岩的研究更为引人注目。由于对西藏仲巴地区混杂岩带研究程度较低,影响到对该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演化的深入认识,论文主要通过对仲巴地区南北混杂岩带组成、时代、形成环境等分析,并根据构造变形分析,对混杂岩带形成及其与特提斯演化的关系进行了恢复。论文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根据研究区混杂岩的分布,将混杂岩分为北部格绒松多混杂岩带和南部江木那混杂岩带;同时根据两个混杂岩带基本组成、时代等研究,将格绒松多混杂岩带从北向南将其分为四个岩组,分别为曲布岩组、巴纳勒岩组、卓勒岩组和日阿公岩组;南部江木那混杂岩带根划分为马泉河岩组、坦瓦岩组、尔捌岩组、衣桑岩组、踏弄岩组和巴巴扎东岩组六个构造岩组。通过构造变形分析,表明本区混杂岩主要经历两期构造变形,第一期变形为中深层次顺层剪切机制下产生的紧闭同斜褶皱,剪切变形表现为在各岩组内部发育早期同斜紧闭褶皱和韧性剪切带。第二期为中层次挤压体制下产生的逆冲断裂与褶皱构造,构成混杂岩现今主导构造样式,奠定不同岩组构造格局,并对第一期褶皱具有共轴叠加。通过对混杂岩组合和构造变形分析对研究区构造演化提出如下认识:中二叠世-晚二叠世(P2-3)冈瓦纳大陆发生裂解。早三叠世-中三叠世(T1-2)印度板块北缘在伸展体制下产生初始洋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T3-J2)为特提斯洋壳进一步扩大。晚侏罗世-古新世(J3-E1)随着特提斯洋俯冲作用,冈底斯岩浆弧和日喀则弧前盆地形成。古新世末期-始新世初(E1-E2)仲巴微地体与拉萨地体碰撞于50Ma左右,而此时印度板块与仲巴微地体之间仍有深水盆地的存在,说明南部洋壳并未关闭,碰撞发生在始新世早期之后。始新世之后的新生代(E2-Q)为印度板块与仲巴微地体全面拼合,进入陆内造山和高原隆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