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伴随着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持续进行,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丛生。为了实现更有效的社会治理,这不仅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和行动弥合和减少不断激增的社会矛盾,同时需要非营利组织等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宗教性非营利组织走进社会,在赈灾、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环保等方面展开了越来越多深入服务。通过这些社会服务,宗教性非营利组织不断增值和再生产大量的社会资本,这种“特殊背景”的非营利组织日益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本文以我国H省佛教慈善基金会作为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的典型代表,从社会资本角度分析该基金会社会资本再生产,以探讨宗教性非营利组织是如何通过组织运作,引导居民从事慈善和社会服务,促进居民之间的信任建构、公共参与等,进而如何再生产和增值社会资本的。本文首先简要探究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资本是如何生产的,对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的生产与世俗性非营利组织的生产进行了对比。然后,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是本文的主体。笔者将H省佛教慈善基金会的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分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1,策略(宗教认同和社会化参与);2,动力(宗教慈善文化);3,保障(合法性机制)。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分析,笔者认为,H省佛教慈善基金会的社会资本再生产是一种以宗教强化机制和社会需求机制为基础的“双重再生产”。这种“双重再生产”是通过宗教认同和社会化参与的策略实施的,并通过“互惠布施链”建构宗教慈善文化为社会资本再生产动力,同时,以获得和维持合法性机制为这种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提供保障。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阻碍因素以及实现这种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意义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