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提出的一个重要心理学概念。本研究从自我同一性理论出发,在借鉴和分析国内外关于自我同一性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将被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时8周共计32小时的生涯发展辅导,对照组不做任何辅导。使用加藤厚(Azushi Kato)1983年编制,经张日昇教授1989年修订的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进行测量,辅导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与后测。根据前后测结果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得出了以下结果: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上的分布比例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上的分布比例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大学生在A地位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DM地位上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二、对照组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上基本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前测与后测结果经检验差异不显著。三、将实验组前测与后测进行对比,辅导前后的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上分布的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实验组自我同一性地位发生的转变都是从低级状态向高级阶段的转变,主体上呈现前进的发展模式。这说明通过生涯发展辅导,实验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生了转变。根据以上结果得出了研究结论:生涯发展辅导促进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自我同一性地位发生改变的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过程。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涯发展辅导使大学生在充分体验“过去的危机”的基础上,通过“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和“生涯规划与抉择”,整合个体的过去经验、社会认知和将来期望,增长了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投入”,促发了其“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使个体形成或确立了自我同一性。从而证明了生涯发展辅导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针对大学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笔者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发展需求进行一些分析,并就如何对大学生实施系统的生涯发展辅导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