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自制的装置和技术路线,制备了具有不同孔隙率的纤维缠绕型多孔钛块体材料。通过压缩试验和加载-卸载循环往复试验,分析了纤维缠绕型多孔钛的力学性能,并分析研究了纤维缠绕型多孔钛的形变机理。实验表明,低孔隙率高密度的纤维缠绕型多孔钛的压缩曲线可以分为线弹性区,平台区和密实区三个阶段;其力学响应行为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通过计算得出孔隙率85%的多孔钛杨氏模量为127MPa。纤维缠绕型多孔钛在形变量为18%-30%时,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效率。对于孔隙率为85%的多孔钛,其最高能量吸收效率E (ε)MAX出现在形变量为20%,吸收效率达到了50%。为了改善生物兼容性,分别利用微弧氧化和阳极氧化,采用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和乙酸钙(Ca(CH3COO)2·H2O)作电解液,在纤维缠绕型多孔钛表面制备含羟基磷灰石的氧化钛的膜层。运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X)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表明:纤维缠绕型多孔钛表面生成了一种具有多孔且在丝与丝接合处具有堆积形貌的膜层;膜层中含Ti、O、Ca、P四种元素;膜层中的物相除金红石、锐钛矿外还有羟基磷灰石(HA)。对比试验表明,电解液浓度和氧化时间对膜层的表面形貌、相组成和元素含量都有显著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微弧氧化的特点对膜层特殊形貌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高温等离子放电下,化合物的熔融和堆积是表面特殊形貌的原因。通过阳极氧化法,在钛合金表面制备了多孔形貌的涂层。电解液浓度,氧化电压和氧化时间等参数,对膜层的形貌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改变电解液的浓度,膜层可能从微孔状向“陨坑状”表面转变;随着电压的升高,氧化钛完成了从微孔状向纳米管状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