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发生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由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ad.)引起的。 弯孢菌孢子在清水中或可直接萌发,或不能直接萌发。玉米花粉粒及叶面物质对弯孢菌的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已萌发孢子干燥超过1min即丧失侵染能力。弯孢菌在15.0℃至35.0℃都可对玉米形成侵染,以25.0℃左右为最适侵染温度。叶面结水时间需超过7h才能形成侵染。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弯孢菌叶斑病的潜育期为4-5天,且各品种之间无很大差异,玉米生育期对潜育期无太大影响。持续显症时间为8天。温度是影响潜育期的重要因子。潜育期总积温约需63.0℃。病斑大小随玉米品种而变化,小至0.9mm,大至2.75mm。 影响病斑在田间产孢的首要因子是叶片内渗入水分的多少,其次是病斑表面水模的有无。在叶内渗入较多水分的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1.5%--85%即可产孢,病斑连同其周围绿色组织或枯死组织上均可大量产孢。在叶内未渗入水分,但病斑表面有水膜存在的条件下,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时,也可产生一定孢子,在叶内未渗入水分且病斑表面无水膜时,即使空气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病斑上也很少产孢。幼龄斑(7—9天)和老龄斑(20余天)均可产孢,且产孢能力无明显差异。在直射光与散射光照射下,病斑都能产孢。氮肥能抑制病斑产孢,却能增加病斑数;磷、钾肥能促进病斑产孢,但抑制病斑数;氮肥和磷肥的混合肥也抑制病斑产孢但促进病斑数。玉米生育阶段后期,病斑产孢量较少,而且产孢量与病斑大小无关系。 吉林省生产上应用的玉米品种均为感病品种,但部分品种感病较轻,表现为病斑相对较小和病斑数形成较少。病斑数受生育期影响,老龄植株与幼龄植株相比较感病,表现为病斑数较多,病斑连片易造成叶片干枯。 袍子多在晚间飞散,一个生长季节,病害传播距离至少50m。孢子可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而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在自然条件下,该病害属随机分布。 采用抑菌圈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防治弯孢吉林衣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米弯抱菌叶斑病重要流行环节及防治拄术刊步形乃;菌叶斑病的较好药剂是甲托、速克灵,其次是炭疽福美、代森锰锌。本文对防治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