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政以德”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主流模式,官德是官员这一道德主体与行政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而形成的为政规范,它既具有普遍的意义,又具有特殊的价值。官德教育是人们对官员在从政实践中所应有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实践方法的熏习、规诫和约束。官德教育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积淀中的重要因素,正所谓:“故官德之论,实乃国脉所系,不可不察。”经过历代政治思想家不断总结为官之道和国家治理经验教训的,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官德教育遗产。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视官德教育的砥砺宣扬,各朝各代又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展和丰富官德教育的内涵,建立和完善官德教育的体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正统思想,与之相应,古代的官德教育也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容。两宋时期的官德教育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君臣大义不明的北宋初期政局、异常严峻的地缘政治局局势及昌明官德不力的儒学,诸多因素都对宋代官员道德品行的提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复兴传统儒学,重振先王之道和构建儒家纲常道德便成为宋代继承儒学道统、维持儒家社会伦理秩序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宋代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崇文抑武,用文官治理国家,官员的选用、考核、和提拔都要重视其道德品质的好坏。宋代的官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官箴教育,还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做约束,要求品质官员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如清正廉明、忠君爱国、勤于政事等。宋代的官德教育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在中国古代官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孩子入仕前官德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的熏习与影响对子女品德的养成影响深远。宋承唐五代之余续,儒学复兴,理学崛起,整个朝廷从上到下普遍追求伦理纲常,家庭教育在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下,重视恪守儒家礼节和道德教育,灌输忠君、孝亲、勤勉等伦理观念,此外,宋代家训是官德教育的一种崭新形式,对子女良好品德的养成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政治和教育紧密联系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宋代的学校教育繁荣,倡导以德育人,致力于培养具有明人伦精神,忠君爱国和勤政爱民品质的封建儒生。宋王朝通过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进行官德教育,培养出封建政府需要的合格官员,这一做法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有其进步意义的的。宋代出现了官箴的代表性著作,这些官箴文献内容上突出了为官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士大夫们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学习的为官之道,官箴作为加强吏治,进行官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对于内在规范士大夫的行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法律制度的强制性和控制力相比,官箴更加倾向于内心的自律和儒家信仰的树立。官箴在宋代日趋成熟,并且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儒家的官德教育内容多属于伦理说教的范畴,是一种隐性的软约束,还需要有与之相配合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作为硬性约束,柔性的教育与硬性的制度保障相结合,为官德教育的具体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者相互补充,引导着官德在德性与德行上的统一,共同构成官德教育的坚实基础,缺一不可。两宋从法律制约、官员选任、考绩和监督几个方面进行硬性约束。通过对宋代官德教育的基本内容、特征和实施途径的分析,把握宋代官德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当前的官德教育的现状,分析宋代官德教育的当代启示。